医大要闻

当前位置:首页  医大要闻

【致敬吾师】最美,在传道授业与科学研究中——记省“最美科技工作者”获得者潘发明

时间:2019-09-11浏览:2370设置

    美,是什么?美是协调,美是和谐,美是享受。然而在奋斗者那里,美是拼搏,美是敬业,美是甘于奉献。日前,在第三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安徽省科技工作者座谈会评选表彰了2019年“安徽省最美科技工作者”,我校公共卫生学院的教授潘发明也获此殊荣。“二十年来既传道授业,又在临床诊疗、疾病预防和控制中作出了贡献”,这是评选委员会对潘发明教授作出的评价。

一个“专情”的人

    “我在安医大学习、工作、生活了几十年,对这片校园拥有着深深的依恋与感情。”潘发明1992年毕业于我校预防医学专业,1998年攻读我校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硕士学位,2001年硕士毕业后就留在本校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任教,该学科是我国较早的“卫生统计学”硕士点之一,“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也是我国较早的博士点之一。在良好的科研氛围熏陶下,潘发明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2006年毕业,成为公共卫生学院自主培养的第一位本土博士生。

    2002年起,潘发明开始担任卫生统计学教研室负责人。当时,因为学科有很多外出发展的机会,负责人严重断层。东南大学也向潘发明递出了橄榄枝,然而怀着对母校的依恋之情,他果断拒绝了,决定留下来,服务母校的教学科研第一线。2003年起,潘发明担任了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的副主任,协调和处理学科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随后赴澳大利亚塔斯马里亚大学访学,期间被聘为该大学梦席斯研究所客座教授,为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和进一步的合作研究提供了平台,也为进一步促进学科以及学校的快速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二十年风风雨雨,从学生转变成教师,潘发明亲身经历了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学科从资源相对贫乏、科研力量相对薄弱发展到现在的一片朝气蓬勃。他提起老一辈学者对学科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和影响,又细数近年来学科的发展和年轻一辈的科研成果,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可以说我们学科的发展是走在全国前列的。”

一份专注的心

    很多人对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这门学科感到陌生,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针对这个问题,潘发明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是一门方法学。一项好的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设计与科学的数据分析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结果,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正是支撑科研的基石与工具。”正是对学科的热爱,潘发明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科的研究中,致力让临床诊疗变得更简单。

    20世纪90年以后,特别是卫生统计学与流行病学学科合并以后,潘发明致力于把卫生统计学的方法和原理应用在复杂疾病的研究中,先后形成了慢性病复杂疾病的分子流行病学和统计预测模型的研究方向。通过长期科研和教学实践发现,慢性疾病中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发病机理的特殊性,对病人个体及家庭的影响也较大。因此,潘发明着力于对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因学、早期诊断、愈后评价开展研究,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病关节炎等慢性炎症性疾病的分子流行病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特别是在强直性脊柱炎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历时近10余年,研究建立了中国汉族人群强直性脊柱炎(AS)的遗传资源库,对遗传咨询和基因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大意义。发现多个AS易感基因中的多个等位基因和单倍型、拷贝数变异与AS高度关联,并首次发现2p15 区域的USP34和C2orf74基因可能是 AS 新的易感基因。提出免疫学机制重要假说,即:IL-17和IL-23水平在AS的发病中产生重要作用,可能是AS的一个潜在的治疗靶标等,并结合临床进行遗传易感性与临床表型的相关研究,为临床合理治疗及评价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此项研究成果共发表19篇原创性SCI论文,被他引267次。该研究也填补了国内该研究领域的空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不仅为进一步分析AS的病因学打下基础,更推动了国际上对AS遗传流行病学的深入研究,该项研究系列成果2013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近年来,潘发明一直工作于科研工作一线,先后获得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安徽省级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及安徽省医学科学奖一等奖等奖项,其研究成果“内风湿性关节炎与关节损伤的机制与临床系列研究”“遗传易感性、免疫异常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和预后的研究”“SLE遗传流行病学研究”等广泛应用于医院及社区的早期筛查和疾病预后评估,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

为学科发展插上一双“翅膀”

    “如今是大数据的时代,我们要与时俱进,为学科发展插上计算机软件的‘翅膀’。”这是潘发明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早在20世纪80年代,潘发明所在学科就成功主办了“全国医学院校医学统计学教学讲习班”,组织全国同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参与确立了我国医学统计学教学的模式和方向,对于该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随后,在国内进行统计学理论与软件实践并举的观念,大大推进普通科研工作者驾驭复杂统计分析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纳了“超越统计分析的数学实现细节,把握应用条件与结论解释”的主导思想,使《卫生统计学》课程插上了计算机软件的“翅膀”,实现了史无前例的飞跃。

    潘发明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计算机软件的统计学运用,承担预防医学主干课程《卫生统计学》的教学任务,是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卫生统计学》课程负责人,同时也是研究生精品课程《医学多元统计分析》课程负责人,主编国家级和省级规划教材《医学统计方法及其SPSS软件实现》及《SPSS软件应用大全》,副主编和参编国家级和省级规划教材10余部,如全国十二五本科规划教材《医学科研数据的管理与分析》,首部全国卫生统计学案例版教材和英文版教材(Medical Statistics)。系列教学研究成果《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医学生预防控制疾病能力的研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要带好每一个学生

    “作为一名老师,教书育人始终是我的第一天职,”潘发明始终把学生的成长成才牵挂在心,“带好每一个学生,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每周一次课题研究汇报会,潘发明总是坐在一旁,细细地听着每个学生的课题研究进展。大多数时候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紧,都只能利用晚上或者周末时间与学生讨论课题。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更关心学生的生活,只要得知学生生活、就业有困难,就第一时间出主意、想办法。在担任学校研究生学院副院长,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期间,他主抓研究生培养及资助工作,着力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监控,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着力加强研究生资助体系建设,提高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温度。个人不仅先后带队赴南京、无锡、巢湖等看望外地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研究生,每年暑假还代表学院实地看望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给他们送去温暖。近年来共培养研究生50多名,所带研究生也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十佳学术新星等荣誉。同时,他积极鼓励本科生进行早期科研,培养科研思维与能力,对于寻求指导与帮助的学生他倾囊相授,引导许多本科生团队多次在创新创业、互联网加大赛中获奖。

    走在安医大的校园里,我们或许能经常遇见一位步伐轻快的先生,他的目光炯炯有神,脸上总是带着温和的微笑,路过的人向他问好——“潘院长好”“潘教授好”,但他最喜欢的,还是那一句——“潘老师好”。他身上有很多闪亮的称号,但是他始终严于律己,教书育人,怀着对学生、对学科、对学校和对国家的无限热爱,永远俯身做一名默默耕耘的科技工作者。(校新闻中心 俞传芳 学生记者 何秀慧)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