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人民日报APP:潘发明——治学授业两相宜

时间:2019-09-18浏览:630设置

  

“20年来既传道授业,又在临床诊疗、疾病预防和控制中作出了贡献”。日前,在第三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潘发明教授获评2019年“安徽省最美科技工作者”,这是评委会给他的评价。

一份专情与专注

  

“我在安徽医科大学学习、工作、生活了几十年,深深地依恋这片校园。”潘发明1992年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1998年攻读安徽医科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硕士学位,2001年硕士毕业后就留在本校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任教,该学科是我国较早的卫生统计学硕士点之一,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是我国较早的博士点之一。在良好的科研氛围熏陶下,潘发明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2006年毕业,成为公共卫生学院自主培养的第一位本土博士生。

2002年起,潘发明开始担任卫生统计学教研室负责人。当时,因为学科有很多外出发展的机会,负责人严重断层。东南大学向潘发明递出了橄榄枝,然而怀着对母校的依恋之情,他果断拒绝了。2003年起,潘发明担任了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副主任,协调和处理学科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随后赴澳大利亚塔斯马里亚大学访学,期间被聘为该大学梦席斯研究所客座教授,为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和进一步的合作研究提供了平台,也为进一步促进学科及学校的快速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很多人对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这门学科感到陌生,潘发明提出自己的看法:“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是一门方法学、一项好的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设计与科学的数据分析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结果。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正是支撑科研的基石与工具”。正是对学科的热爱,潘发明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科的研究中,致力让临床诊疗变得更简单。

近年来,潘发明一直工作于科研工作一线,先后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省级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及省医学科学奖一等奖等奖项,其研究成果“内风湿性关节炎与关节损伤的机制与临床系列研究”、“遗传易感性、免疫异常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和预后的研究”、“SLE遗传流行病学研究”等广泛应用于医院及社区的早期筛查和疾病预后评估,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

  

从好教授到好教师

“如今是大数据的时代,我们要与时俱进,为学科发展插上计算机软件的‘翅膀’”是潘发明给自己定下的目标。

潘发明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计算机软件的统计学运用,承担预防医学主干课程《卫生统计学》的教学任务,是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卫生统计学》课程负责人,同时也是研究生精品课程《医学多元统计分析》课程负责人,主编国家级和省级规划教材《医学统计方法及其SPSS软件实现》及《SPSS软件应用大全》副主编,参编国家级和省级规划教材十余部。系列教学研究成果《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医学生预防控制疾病能力的研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作为教师,教书育人始终是我的第一天职。”潘发明说。他把学生的成长、成才始终牵挂在心,“带好每一个学生是我最大的心愿”。

每周一次课题研究汇报会,潘发明总是坐在一旁,细细地听着每个学生的课题研究进展。大多数时候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紧,都只能利用晚上或者周末时间与学生讨论课题。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更关心学生的生活,只要得知学生生活、就业有困难,就第一时间出主意、想办法。在担任学校研究生学院副院长,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期间,主抓研究生培养及资助工作,着力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监控,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着力加强研究生资助体系建设,提高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温度。他先后带队赴江苏省南京市、无锡市,本省巢湖市等看望外地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研究生,每年暑假还代表学院实地看望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给他们送去温暖。近年来共培养研究生五十多名,所带研究生多次获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十佳学术新星等荣誉。同时,他积极鼓励本科生进行早期科研,培养科研思维与能力,对于寻求指导与帮助的学生,他倾囊相授,引导许多本科生团队多次在创新创业、“互联网+”大赛中获奖。

走在安徽医科大学校园里,我们或许能经常遇见一位步伐轻快的人,他的目光炯炯有神,脸上总是带着温和的微笑,路过的人向他问好“潘院长好”、“潘教授好”,但他最喜欢的还是那一句“潘老师好”。他身上有很多闪亮的称号,但是他始终严于律己,教书育人,怀着对学生、对学科、对学校和对国家的无限热爱,永远俯身做默默耕耘的科技工作者。(本报记者张华、通讯员程焱、俞传芳)

  

时间:2019年9月18日

来源: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rmh7628973/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