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24小时,安医大一附院手术室里灯火通明。24小时,安医大一附院器官移植团队完成了2例肝脏移植手术、4例肾脏移植手术。24小时,4个家庭的大爱之举,让6个生命在这里开始了他们崭新的人生。
手术室里灯火通明(医院供图)
一名6个月大的婴儿因意外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母亲是位聋哑人,35岁的父亲得知孩子被判定为脑死亡后,含泪捐出了孩子的肝脏、肾脏和角膜。肝脏被分配给了外地匹配的等待换肝的小朋友,两只幼小的肾脏移植到了一位肾衰竭的患者体内,帮助他重获新生。
61岁的低保户李大爷突发脑梗离世,大爷本来身患残疾腿脚不便,有精神疾病的妻子刚刚因肺癌动了手术,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大女儿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除了照顾父母,还要照顾同样患有精神疾病的妹妹。在医院判定大爷脑死亡后,大女儿强忍悲痛,主动向医院提出了捐献器官的意愿。李大爷的肝脏被分配到安医大一附院,为一位多次肝胆道术后,胆汁性肝硬化终末期的患者带去了生的希望。
医生在做器官捐献手术(医院供图)
同时完成2例人体器官捐献,以及随后2例肝脏移植、4例肾脏移植,安医大一附院器官移植团队面对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全院上下联动,争分夺秒开辟出绿色生命通道。安医大一附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赵红川介绍,从12月3日上午接到捐献信息,到实现捐献,以及随后的肝脏移植,生死20小时,12月4日上午,接受肝脏移植的2名患者已经清醒,两个大爱捐献肝脏也在新的主人体内发挥作用,让病人涅槃重生。
安医大一附院泌尿外科肾移植团队负责人廖贵益介绍,目前接受肾移植的四位患者各项指标均比较平稳,恢复良好。婴幼儿肾脏捐献,一般采取双肾移植的方式进行。婴幼儿肾脏体积小,手术难度增加,既要保证供体肾与受体的血管精确吻合,还要解决双肾如何摆放及固定等难题。婴幼儿的血管纤细脆弱,只有一根耳机线般粗细,这对缝合的技术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安医大一附院OPO(器官获取组织)办公室负责人朱乃庚表示,近年来,我国公民的器官捐献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家属做出捐献器官的大爱之举,让生命得以用另一种方式,在他人身上延续。今年,安医大一附院已完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28例,肝脏移植17例,肾脏移植136例。
时间: 2018年12月05日
来源: http://365jia.cn/news/2018-12-05/82F0E2B828109C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