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1日,工人郑女士像往常一样在一建筑工地十三楼楼顶边工作,却不慎失足跌落至一旁十二楼的钢筋丛中,高度约3米。还没来得及有所反应,尖锐的疼痛瞬间让她大喊了一声。工友们闻声赶过来,只见一根长达80厘米的螺纹钢筋,从郑女士的右腋下穿入,插入胸口,并从左侧胸穿出,血流如注。钢筋固定在水泥中,工友们找来切割机切断钢筋,忙不迭地将她连人带钢筋一起,送上了开往我校第一附属医院高新院区的120救护车。
郑女士急诊入院时意识淡漠,呈失血性休克状态,呼吸短促,血压83/57mmhg,心率112次/分,呼吸19次/分,四肢湿冷,命悬一线,经急诊科、麻醉科、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骨科、体外循环科和手术室等联合会诊后,展开手术治疗。钢筋被顺利取出,郑女士脱离生命危险,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据了解,从接诊到顺利完成手术,整个过程历经3个小时。
这份完美救援的背后,有着一段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的奋斗历程,是一个关于追求卓越、坚守初心的故事。
“急诊应多一点社会担责”
医学需要传承。急诊医学教学团队的使命在于为国家医学事业培养医疗人才,为社会提供更精良、更快捷、更安全的医疗服务,不断提高急危重症、疑难杂病诊疗水平。初心既出,此愿如山。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医学不断进步,急诊医学教学工作也随之发生较大变化。多年来,急诊医学教学团队系统承担了《急诊医学》《诊断学》《外科学总论》以及MBBS《急诊医学(Emergency Medicine)》等课程的教学,课程设置有课堂理论教学、技能培训,教授对象包含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规培医师以及实习或见习医学生。近年还开设公共选修课,并开展了网络教学。
急诊科作为国家级临床重点建设专科,临床实践教学是其最具特色的工作。急诊专业实践教学包括临床实践教学和临床技能培训,后者包括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电除颤等诸多急救技能。“我们的心愿就是培养好苗子。”急诊教学团队秉持着“发现好人才,培养一流教学队伍”的信念,手把手进行教学活动。身教重于言传,团队老师查房授课,用实践操作加深课本知识,效果显著。
“急诊应多一点社会担责。”这是团队的共同理念。面对国内、院外心脏骤停救治成功率不到1%的严峻现状,近年来,该团队通过专家授课巡讲、开办技能培训工作坊等形式,推动同行实施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团队还前往新桥机场、走进城市社区、去到留守儿童身边,开展对非专业人士的急救科普活动,惠及面极广。
1987年从我校毕业后,现急诊医学教学团队带头人、“江淮名医”、主任医师张泓,就在第一附属医院的急诊科扎下了根。从最开始担任见习老师,带领医学生深入病房进行实践教学,到后续主持急诊团队教学工作,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医学教学工作,她以身作则,带领团队共同进步。如今,医院组建了A、B两支应急医疗队,共121人,定期开展各类培训、演练,并多次参加现场救援。
“张泓老师要求严格,无论是工作上还是待人接物,她自己经常是最晚离开病房的那个人。她还鼓励我们多出去参加比赛,开阔眼界。在她的带领下,我们都在进步,每个人都拼命跟上大家的脚步,整个团队都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笪伟说道。作为团队的青年医师,笪伟凭借在全省急诊临床医师技能大赛的出色表现,获得2018年度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前不久,他又在中国危重病医学大会知识竞赛《一站到底》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
2016年6月,根据国家卫健委(原卫生计生委)《国家卫生应急移动处置中心建设指导方案》,安徽省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卫生应急移动处置中心建设项目省份之一,我校第一附属医院为具体承建单位。此外,该院亦是中国创伤救治培训基地、“安徽省紧急医疗救护基地”项目建设单位(主站)、省空中救援基地、省急诊医学质控中心及省创伤学质控中心。
团队牵头成立安徽省急诊质控中心和创伤质控中心,建立区域协同应急合作联动机制,发挥区域引领带动作用,带动其他医疗机构共同发展。通过举办我省第一届急诊医师临床技能竞赛、开展院内重大群体伤应急模拟演练等活动,促进我省急诊医师交流学习,提升省内医疗应急急救水平。
急诊教学团队还在各类临床技能大赛发挥积极作用。近5年,团队成员作为骨干培训教师,参与我校“医学高等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培训指导工作,并多次为省高校附属医院及省级医院青年医师技能竞赛参赛选手或承担该项赛事的培训工作。无论是作为参赛选手还是培训骨干教师,该团队均荣誉满载。
“将病人从鬼门关拉回来”
2017年11月18日上午9时23分,铜陵枞阳的一所基层医院里,由于条件有限,一位心脏病患者突发病情加重,正在死亡线上挣扎。就在此时,一架承载着使命与责任的橙色救援直升机及时赶到。随机的急诊医护与当地人员密切协作,合力将该危重患者转移到直升机上,安全转运到一附院。患者经有效抢救,终于脱离生命危险。
当天11时55分,接到紧急救援特大交通事故危重伤员的指令,医疗直升机连同急诊医护人员再次出发,奔赴淮南圆满完成救援任务:患者于下午13时19分就被转运至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EICU抢救。一天之中,四小时之内,落地三市,跨越400公里,一附院急诊团队成功完成两例急救。
2017年9月22日,一附院成立我省首个空中救援基地,积极承担院前救援、院间转运、危重患者救治、器官转运等工作,着力打造“空-地”立体化救援体系,为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危重病人的跨区域立体救援提供保障。上述的急救故事只是其中的一个侧影。
教学水平的提升推动着医疗核心技术发展,在整个急诊团队的努力下,学科各项工作成绩斐然。仅2016年至2018年,就已成功发表SCI 14篇,其中3分以上三篇,5分以上及JCR1区1篇。作为国内首批全国急诊骨干师资培训基地,自2017年全国统一住培结业考试以来,医院急诊专业基地规培医师结业通过率为100%,且成绩排名全省第一。
近年来,急诊团队还开展了一系列使急危重症患者受益的抢救技术,并在开展系列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取得较高学术成果。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急诊床旁超声技术在急危重症诊治中的应用,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后综合征治疗,X线透视下鼻空肠管置入技术在危重症患者支持治疗中的应用,多种抗凝方案下床旁血液净化技术在急危重症中的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在严重心肺功能衰竭的应用……先进技术和研究新成果的有效运用,确保了突发情况能够得到及时处理,极大幅度提高了整个医护团队人员的工作效率,一次又一次成功挽救了急危重症患者生命。
急诊医学科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学科综合实力日益增强,人才队伍逐步壮大,成为全天候、全方位为急危重患者提供紧急救治的现代化临床二级学科。2018年,就诊患者量20万人次/年,抢救急危重症人次达7.6万人次/年。同时,还牵头成立了安徽省急诊医学专科医联体,覆盖我省16个地市100多家公立医院,构建“省-市-县”三级急诊急救体系,指导基层医院开展急诊急救工作。
身为医生,教学团队中的每一位医师以精湛的医技为患者解除病痛,以一片丹心真情温暖患者和家属的心,几十年如一日,以实际行动践行医者仁心;作为教师,他们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医学生树立起良好榜样。
“为医院、母校再尽一份力”
磨砺己身,于内兢兢业业,救死扶伤;于外斩获多项临床技能大奖,杏林高手,声名一方。从上世纪到如今,三十多年以来,急诊医学教学团队成员一直坚守在挽救生命的第一线,在急诊科室度过了全部的青春年华。
“团队坚持利用查房进行教学,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对不同层次的医生开展针对性教学。教学包括规范化交班、撰写医学文书、准备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以及临床思维训练等内容。”青年医生包华瑞这样介绍。
“与传统专科不同,急诊病人往往以‘症’前来就诊,对自己的病情无法明确预期,所以除了告知病情,我们还要去平复家属心情。因此,进行良好的医患沟通是我们的重要工作。”副主任医师王玉说道。
“我们对这个行业有感情,抢救病人是一项很有责任感和成就感的工作。”急诊科主任俞凤说出了团队成员共同的心声,“急诊病人的病情急、重、变化快,要求医师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无论是节假日还是临近下班,只要有危重病人急需抢救,我们总是把患者的生命放在第一位。”
从去年开始,张泓担任了我校2018级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专业的班主任。“教育是百年大计,医学教育更马虎不得。没有娴熟的理论和技能,缺乏临床思维,救不了人。我希望从医学生成长的起步阶段就尽可能地影响他们,我也为医院、母校再尽一份力。”
时间分秒而过,医者不忘初心。急诊医学教学团队凭借着多年积累下来的丰富的急危重病患救治经验,对医疗技术不断进取、精益求精。因通过过硬的临床水平多次成功救治疑难、特危重的患者,他们得到医院及国内同行的一致认可,也赢得了病患及其家属的信任和感激。
医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师者,甘于奉献,大爱无疆。急诊医师更是拼尽全力,守护在生命的第一线,将一个个垂危的生命从死神手中夺回。我校急诊医学教学团队就是如此,在默默坚守中争分夺秒,抢救生命。这是他们一路走来秉持的初心,亦是他们不辍追求的终极目标。(大学生全媒体中心 郑冰冰 杨筱萱 余婷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