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一场席卷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将整个春节笼罩上一层浓浓的阴影。面对疫情,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牢记使命、放弃团圆,始终在工作岗位不离不弃;他们勇担重任、不畏艰险,以专业的力量迎击肆虐的病毒。
我校第二附属医院新冠肺炎观察病房护士长周媛就是其中一位。作为第一批抗击疫情的一线人员,她连续作战已近一个月,与其他医护人员一道,冲锋在前,奋战在最前沿。而其也因在抗击疫情过程中表现突出,与我校其他集体和个人一道,在近日受到了省卫健委的通报表扬。
若有需要 召必回
观察病房每天要收治疑似病例进行观察,作为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前线战场之一,无疑是最危险的地方。在这里,既要承担超负荷的劳动,还要承受疫情带来的压力与不安。
1月21日中午,一上午忙碌的工作刚刚结束,周媛突然接到医院护理部主任吴德全的电话通知,医院决定将她所在的日间病房改造作为新冠肺炎疑似病人观察病房。“才接电话的那一刻整个人是懵的,我这里原本是日间病房,没有主任、没有固定医生,只有我一个才过试用期不到一个月的护士长,带着六名护士。期盼已久的春节快到了,我已经七年没回家过年了,而且早已告知老家父母今年回去陪陪他们;其他护士们有的车票已经买好,有的父母特地从老家赶过来准备接她们回家。”当时接电话的情景,周媛回忆起还是十分清晰,“但是,疫情当前,我知道,命令相当于军令,容不得半点耽搁!”周媛调整状态,很快整理好情绪,匆匆扒了两口饭,便迅速投入到了筹备工作中去。
分秒必争抗疫情
当天下午,周媛便与各科室联系,将病房里的病人安排出院,停止收治新病人,同时安排同事开展战时准备工作。在护理部、医务部、院感办等部门的指导协作下,她组织协调各项护理工作有序开展。仅用半天,她便腾空了病房,所有物资准备到位。
1月22日晚上,病房收治了第一例新冠疑似病人。对于这个来势汹汹、知之甚少的传染病,年轻的同事难免会担心、害怕。为了安抚护士,周媛便带着她们一起值班,而这一值,就是连续36小时。每天紧张忙碌的工作状态,周媛甚至感觉不到饿和困,几天下来,她的体重骤降了五斤多。
为确保万无一失,她要求所有同事必须严格执行院感规定。为了节省紧缺的防护物资,每次在观察病房污染区的6小时里,她和同事们不喝水、不上卫生间,在进入病区值班前尽可能少喝水、少吃东西。工作强度极大,加之厚厚的防护服,几个小时下来周媛常常感到心慌胸闷、呼吸困难,但她仍不忘作为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带头做好工作的同时,以自己积极乐观的态度鼓励年轻的姐妹们,稳定大家情绪。
面对来势凶猛的病毒,周媛与其他医务工作者一样,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但是,她对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还有另外的理解:阻击不仅仅是敢于牺牲,更要重视科学的防护,用丰富的护理专业知识,使病人早日康复,同时避免医护人员的感染。
为此,在结束一天繁重的工作后,周媛都会抓紧时间翻看大量的资料,对每一批进入观察病房的医护人员进行严格培训。她知道,一个小小动作的失误都将导致感染的风险,在观察病房,这样的操作是绝对不允许的。
舍小家为大家
特殊时期里,坚守岗位就意味着春节注定无法与家人相聚。21日接到紧急工作电话后的十几天时间里,周媛都驻扎在病房。她曾三次准备回家取些必须的生活用品,但都因科室有突发情况,到了小区没来得及进去,她便掉转车头返回医院。
她害怕父母和孩子担心,便告诉他们是因为过年病人多,所以不能休息,不能在家过年了。她的爱人告诉她,孩子无意中听到妈妈在危险的观察病房工作,偷偷躲在房间哭。已经快一个月没有见到孩子的周媛听到后,顿时泪如雨下。
周媛就像一台卯足全力工作的机器,以科室为家,每天紧张且忙碌,甚至连坐下来喝口水的时间都是奢侈。嗓子干痛、头痛、心慌,连续半个月高强度的工作后,一年多没有发作的早搏也出现了。在领导的强制命令下,周媛才回家休息了几天。
直到现在,周媛仍与其他医务工作者一样,奋战在一线,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生命守护生命,用大爱为患者的健康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第二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