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大要闻

当前位置:首页  医大要闻

【学习雷锋在行动】魏兆莲:爱与希望的延续者

时间:2020-03-12浏览:2066设置

她是患者口中的“魏妈妈”。每年,在她的帮助下,无数家庭收获了生育的喜悦。常常有夫妇带着孩子回来看望她,亲切地称呼她为“魏妈妈”。

她是学生口中的“好老师”。28年来,在完成繁重的临床工作的同时,她一直坚持为本科生授课和进行实习带教,关怀每一位学生。在学生眼里,她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老师”。

她就是魏兆莲,我校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校2019年度“学习雷锋在行动”先进个人。

从事妇产科专业31年来,魏兆莲一直致力于改善女性生殖健康,在精进医术的同时,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用生命守护生命,把人文关怀带到临床诊治中,给无数家庭送去生育的希望。同时,她也是一名好老师,她身体力行,用生命影响生命,培养出无数的良医之才。多年来,作为爱与希望的延续者,在奋力写好“治病救人”和“教书育人”两本书的道路上,魏兆莲一直在努力。

妙手回春 为千万家庭送去福音

1998年,由我校校长曹云霞教授牵头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挂牌成立。魏兆莲便立刻全身心地参与到中心的临床工作中,同时,她积极参与搭建科研创新平台的基础上,加快临床治疗策略研究与推广应用。

2000年10月,生殖中心诞生了安徽第一例“试管婴儿”。

2001年,在安徽省内率先开展了单精子卵胞浆注射技术。

2002年,在国内率先启动人未成熟卵母细胞(IVM)技术的研究,并应用于PCOS患者治疗,并创新性地将自体血清应用于IVM技术,应用于ICSI周期中人未成熟卵母细胞的再利用研究。

2003年10月,成为安徽省第一家获得卫生部正式准入的中心。

2004年9月,安徽省首例“IVM试管婴儿”出生。

2005年12月,中国第3例、安徽省首例“人类冷冻卵子试管婴儿”出生。

2014年,因与复旦大学团队共同发明“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应用于线粒体置换技术”,获得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

2016年10月,国内首例COL1A2基因位点突变导致成骨不全症的健康婴儿出生。

2017年11月,国内首例婴儿神经轴索营养不良(一种极其罕见的单基因遗传病)患者通过PGD技术诞生了健康婴儿。

通过不懈的努力,魏兆莲与生殖中心的同仁一道,真正实现了罕见病、染色体病和单基因病的彻底阻断,为广大相关疾病患者送去了福音,圆了无数女性的“母亲梦”。

“本来以为是疑难杂症,没想到魏主任手到病除!”29岁的苏女士激动地说。她在生育第一胎1年后,出现不明原因间断咯血。跑了北京、上海多家医院,均被诊断为支气管炎,用药后也没有效果,生二胎的想法也落空了。绝望的苏女士找到了魏兆莲。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和知识积累,魏兆莲考虑患者年轻,之前也没有气管相关的疾病,便询问患者咯血是不是总在月经期?患者仔细回想确实如此,还伴有痛经。检查结果显示,苏女士患有气管子宫内膜异位症,这是罕见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类型。魏兆莲开具了简单的口服避孕药,患者用药第一个周期后便停止咯血,目前也已成功妊娠。

像苏女士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妙手回春,魏兆莲为千万家庭送去了福音。

医者仁心 患者口中的“魏妈妈”

“魏主任,我不会网上挂号,可以加个号吗?”

“当然可以。”

“魏主任,早就下班了,您还没吃饭呢!”

“病人那么远的来了,挂个号不容易,肯定得全部看完,解决问题才能下班,也便于患者及时回家。”

在魏兆莲的诊室,这样的对话常常上演。

工作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是魏兆莲的座右铭,她认为,医学的治疗对象不只是“疾病”,而是“患者”这个有机整体。所以,在技术以外,她总是设身处地地给与患者人文关怀。

对于挂不到号及不熟悉网上预约的患者,魏兆莲会提供初诊不限号及现场加号,上午的门诊经常到下午一点多结束,甚至有时上午门诊刚结束,下午的病人已经等候就诊,她就草草地吃完饭,接着上班。她常说:“患者来看病不容易,我们一定尽最大努力为他们解决问题。”

魏兆莲还时常免去患者的挂号费用。一年下来,她的门诊中,大约有两成患者只收取1块钱方便门诊费,在完成日常业务之余还经常免费给贫困患者看诊。亳州市民刘女士结婚7年一直未孕,此前被诊断为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多处求医问药,几乎花光了家里的全部积蓄。刘女士找到魏兆莲时,魏兆莲询问并调看了她所有的病史,诊断她其实患有早期卵巢不敏感综合征。了解患者家庭条件后,魏兆莲对其予以花费不高的治疗方法,每次复诊都不再收取挂号费。经过有效治疗后,患者很快成功妊娠。“这7年的治疗费,我花了十几万。可是在魏主任这儿,我还没花到2000块!是魏主任给了我们家庭新的希望啊!”刘女士激动地说。

像刘女士这样的患者还有很多,每年,在魏兆莲的帮助下,无数家庭收获了生育的喜悦,常常有夫妇带着孩子回来看望魏兆莲,亲切地称呼她为“魏妈妈”。

为了让更多患者看上病,魏兆莲还大力推展分级诊疗工作,牵头成立安徽省生殖医学医联体。医联体单位共58家,带领全省各级医院妇产科和生殖中心,推进分级诊疗工作,积极开展远程会诊和定期专家义诊,更大程度、更广泛的满足基层诊疗需求。每周一至周五下午,魏兆莲都会准时上线,解决各医联体单位病友的孕育难题。

2016年年底,魏兆莲迎来了繁重工作中难得的两周“歇业修整”。她被确诊肌瘤合并左侧卵巢囊肿,右侧园韧带根部囊肿,需要妇科及外科手术治疗。尽管知道手术后需要休息一个月才能完全恢复,为了不影响科室工作,也为了满怀期待的患者,魏兆莲在年三十做了手术,术后两周就重返工作岗位,她笑称“工作对我来说才是营养剂”。2020年年初,她在体检时又一次发现需要手术治疗的疾病,魏兆莲第一想法却是尽快把已经网上已预约出去的患者看完,不辜负患者的期待。她没有第一时间去手术,而是把手头工作做好才去做手术,不加重科室同事负担。

造就良医 学生口中的“好老师”

如果说医生是用生命挽救生命,那么教师就是用生命影响生命。在28年的教龄里,魏兆莲一直坚持为本科生授课和进行实习带教,始终致力于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2016年她手术后,仅休息一个月便重返她最爱的讲台。是学生们口耳相传的“好老师”。

如何让学生与时俱进?魏兆莲注重在教学中不断补充妇产科学相关疾病诊疗的最新方法及最新理论,让学生了解妇产科学前沿的知识。同时,她将基础知识与临床疾病相结合,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和深入了解妇产学。

怎样让枯燥深奥的课堂生动起来?魏兆莲喜欢随时随地进行课堂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她将基础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视频播放等形式,增加学生感性认知。此外,魏兆莲还参与了PBL和CBS结合教学模式研究及实践、非线性网络化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参与《妇产科学》课程网站的建立,参与编写《人类生育力保存》。在她的带领下,很多学生从本科起就建立起对妇产科学的兴趣,选择了妇产科这个方向,立志为祖国妇幼健康添砖加瓦。

对于研究生和住院医师的教学和培训,魏兆莲则要求做到“两个坚持”,一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践,以实践为主;二是要坚持严谨作风,扎实基础,宽广知识,注重能力培养。遵照这两个原则,魏兆莲指导多名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合理、规范、正确地进行课题研究的设计,并对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进行辅导。

魏兆莲还通过组织开展规培生小讲座、教学查房以及病例讨论等活动,以各种各样生动活泼的形式带领规培生学习,使学生们更好地参与并掌握临床工作。同时,她在妇产科推行规培生“导师制”,由一名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带教1-2名规培生,不仅在临床工作中予以指导,还帮助规培生建立科研思维,定期考核规培生。

正是对自身工作的高标准和对学生的严要求,魏兆莲所指导多名博士及硕士研究生硕果累累,发表了中文核心期刊及SCI文章多篇,其带教、培养出的学生,则大多已成为各医疗机构中的学科骨干人才。

雷锋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作为患者口中的“魏妈妈”、学生口中的“好老师”,魏兆莲凭着对“治病救人”“教书育人”初心与信念的坚守,让她那份对工作、对学生的热爱,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滚烫,永不干涸。(第一附属医院 郭培培 王异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