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的背影,剪短的头发,一张张被口罩闷到过敏的脸,一个个防护服下被汗水湿透的身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大考,我校第四附属医院一群巾帼英雄挺身而出,在抗“疫”一线筑起坚强后盾的年轻脊梁,书写着半边天的风采。
1月26日,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紧急组建省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并于次日启程。收到通知后,“我愿意”“我报名”“我想去支援”“让我去吧”……四附院负责报名事宜的护士长电话就没有停过。最终,该院从报名的人中,选出了急诊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沈杭,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刘丁丁、李万荣、袁净共4名在急诊、急救方面经验丰富的护师组成重症护理团队,前往武汉金银潭医院支援。
每一步,都在努力赢得这场战役
投身这样一场形势严峻的疫情防控阻击战,纵使常年奋战在医疗一线、经验丰富,但大家都明白其中的风险和挑战。“做好防护”“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带着同事们的叮嘱,27日,队员们来到了武汉金银潭医院。
在该院的ICU病房,她们不仅医疗上要给予患者专业的护理,也要为患者的生活进行护理。倒水、喂饭、换尿不湿……虽然每天在相距不远的几个病房之间穿梭,但工作节奏快、强度高,还要连轴转,这对大家来说都是一种挑战。脱下防护用具,泡白的脸、一层又一层久久不散去的勒痕、被汗水浸透的贴身衣服、被手套捂得发白的双手,以及每天下班以后站得生疼的双脚,是她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辛苦的证明,也是她们为努力赢得这战“疫”,一步一步坚定前行的印记。
每一次,都离感染的风险很近
一个月,从生疏到熟悉,从手忙脚乱到井井有条,从最初恐惧忐忑到如今镇定自如……四人在所在科室护士长的带领下,每个人发挥专长,在感染防控、病情观察、流程管理、病房管理、仪器设备使用等多个方面都不断进步。
沈杭说:“团队之间互帮互助,工作之余加强学习、培训,现在战友们之间配合越来越默契,越战越勇。”
“大家很快都适应了隔离病房的工作流程,在磨合里变得默契,”袁净说,第一天觉得找不到的物资,第二天已经很熟悉摆放的位置;第一天觉得不适应的护理流程,第二天已经如鱼得水;第一天不认识的工作伙伴,第二天第三天相处下来,甚至约定想要下一套晚夜班一起上。”
“对于重症护理来说,时间很漫长,风险也很大,”沈杭说道,“很多病人都是气管插管,需要我们不停地进行气道护理。对使用呼吸机患者,我们要随时倾倒积水杯;清醒的患者,我们要经常采咽拭子,每一次都离病人的痰液很近很近……”
离病人的痰液很近就意味着离病毒很近,离病毒很近就意味着感染风险的增加。但是为了患者的健康,为了受病毒折磨的群众的早日痊愈,她们用坚守岗位的行动,表达了与病毒对抗的无畏决心。
每一声感谢,都让信心倍增
俯卧位通气,高流量吸氧,无创呼吸机,有创呼吸机,CRRT治疗……还有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ECMO治疗。不管是重症的医生还是护士,看到患者病情哪怕是一丁点好转,都会打心底万分欣慰。“特别是看到患者能从ICU安全转出,真的感觉是拼命把他们从死神手里拽出来的!虽然在ICU工作有些年了,但在金银潭,这种感觉尤其明显!”
“小沈你好!我今日下午出院了。回到汉阳一个酒店隔离十四天无事就可以回家啦!再次谢谢你的关心和精准护理和热心关怀!再次表达感谢!愿您们平安无事!”2月26日,沈杭收到了86岁的郑老发来的短信,告知已出院的消息,还附上了他的一张自拍照。
照片中的郑老穿着正装,敬了个军礼。看着照片,沈杭的眼睛有些湿润。“这张照片,这个军礼,是老人家送给我最为珍重的礼物,将会使我此生难忘。”
“昨天快下班时,2个病人从我们这转回普通病房,走的时候对着我们竖大拇指,一直说‘谢谢’,”李万荣说,“我们信心倍增,顿时感觉没那么累了。因为这些就是我们工作的动力和意义。”
如同最暗的夜,才能看见最美的星光,正是因为困难重重,四位“女战士”在抗“疫”一线才愈加感受到病患治愈出院时对医护人员的真挚感谢之情,以及她们为了病患健康而坚持奋战到底的信念。
“目前武汉疫情尚未稳定,重症患者数量仍旧众多,所以我们在此郑重申请:继续留在武汉一线同新冠肺炎疫情作斗争。”日前,这支受到省卫健委通报表扬的“巾帼战队”又一次写下请战书,结束了一周的休整,再次进入武汉金银潭医院。“现在疫情形势有所好转,收治的病人数量在下降,加上我们前期积累了一些经验,再上阵,我们有信心!”(第四附属医院 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