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人,她们勇挑科研重担奋力攻关,她们深入疫情地区调研寻找防疫方案,她们主动请缨、不畏艰险奋战于抗“疫”一线,她们坚守岗位、不舍昼夜保障学生需求,她们舍小家顾大家、无私奉献,将温暖送到每个人身边……
马不停蹄调研 争分夺秒科研攻关
疫情期间,安徽医科大学各学院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运用专业知识,发挥专业优势,竭尽所能地为疫情防控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相关措施、办法的出台以及疏导师生的焦虑心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截至目前,该校共有3个项目分3批获安徽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科研攻关项目立项资助,并于1月30日和2月17日先后两批启动10个校级应急科研攻关项目,项目涉及临床病程、临床影像、流行病学、舆论引导、药物研究、疫苗开发、快速检测、中药制剂等方面,瞄准目前抗疫难点,突出防控防治急需。学校也将继续对立项项目进行密切跟踪管理,加强组织协调,推动科技成果尽快应用到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为全省疫情防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基础医学院教授柳燕担任学校重大传染病综合研究中心下属的传染病病原学与检测方法研究室牵头人。疫情期间,她作为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专家,编写了《冠状病毒肺炎样本采集、保存指南》,指导该校医务人员和科研人员做好标本的采集和保存工作。其申报的项目《现场便携式重组酶介导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快速实时荧光核酸检测及中和抗体检测方法研究》也获得了我省第二批应急攻关项目立项。她还与学校其他专家一起深入革命老区六安,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进行调研,提供专家指导意见。
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苏虹率队奔赴霍山,现场开展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并三次受邀参加六安市疫情控制推进座谈会,分别并就疫情防控提出意见和建议,提出《六安地区综合控制疫情措施》,彰显了安医人的家国情怀和当代女性的社会担当。
“同学们,面对此次疫情,你们想到肩上的使命了吗?想到能做什么,又做了什么吗?”在本学期的第一节线上教学课程上,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师芦宝静抛出一个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此时的她,不仅指导本科生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还申请获批了校级新冠应急攻关项目,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好学力行、造就良医”的校训。
卫生管理学院卫生健康大数据分析中心的杜亚楠,自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投入疫情防控研究一线,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解读舆情形成机理,给政府防疫抗疫舆论引导提供数据支撑。袁敏通过数学模型分析疫情,为疾病的预判和实施有效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从2月10号线上教学开课至今,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全校女老师们共同努力,克服一切困难。从最初对网课的茫然不自信、对学习网课平台操作的紧张、对不知效果的焦虑,到最后的在网上能与学生良好互动、熟练掌握网课平台的各项功能,她们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也在开展好线上教学的工作中交出了答卷。
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教师范新炯,因为疫情被阻隔在偏远的山区老家。由于家里没有网络,为了能上课,不耽误学生学习进度,范新炯便跑遍房前院后搜索信号,终于在山坡上找到手机信号好点的位置。于是,她搬来家中的小茶几和凳子,裹着厚厚的羽绒服,在深山野外冰雪还未完全消融的草地上,伴着明媚阳光和冷冽的寒风,开启了手机热点上课模式。
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检验与检疫学系教师张海燕,是有着36年教龄的老教师。多年的从业经历让她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对于线上授课,她却是一个初学者。为此,早在线上开学前一周,张海燕就开始仔细对照使用指南进行授课平台操作的学习,通过不断摸索,终于熟练掌握了线上授课平台的使用方法。采用直播方式授课,教师和学生可以互动,授课效果好,但网速是瓶颈问题;采用录播方式,学生可以随时回看,但缺乏互动和实时反馈,教学效果又会打折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海燕便先直播,结束后再录播一次发给学生。虽然得付出双倍的时间,但只要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她觉得一切都值得。
该校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许敏,疫情期间在新冠肺炎隔离病房工作。在一线工作同时,作为一名高年资教师,她还承担着《诊断学》课程的部分教学任务,而课程时间恰巧都是在隔离病房工作期间。于是,在医院为隔离病房医生准备的临时住所里,许敏加班修改课件,加入了多个临床病例以培养学生诊断思维能力;笔记本电脑、手机齐上阵,利用蓝牙耳机增强录音效果;为防止预约发布漏洞,每次开课前一小时,再次反复确定是否发布成功;在线平台出现问题,就用微信沟通答疑信……许敏想尽办法,确保了线上教学正常进行。因所有课程都在隔离期间完成,同学们都亲切地称她为“隔离老师”。
“停课不停学”的同时,人文医学学院体育部教授陈晓荣和副教授周振茂也利用专业特长,为学生们量身打造了足不出户的室内锻炼方式。她们用两款活力十足的啦啦操指导大家科学锻炼,提高身体代谢能力,同时也提高免疫力,为疫情期间的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提供了科学示范。
义无反顾 守护学校防疫第一线
防止疫情向学校扩散、守护师生安康、维护校园稳定是当前的头等大事。为切实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学校高度重视校内疫情防控工作,校领导多次前往学校医院等地,就医学隔离观察室的建设情况以及相关工作进行专题调研督查,并强调要密切跟踪疫情形势、有效落实应对举措,要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全面加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
不能做驰援武汉的白衣天使,那就做学校防控疫情第一线的“娘子军”。在全校抗“疫”的最前沿,校医院女职工们在直属党支部的带领下,自觉服从服务疫情防控大局,积极主动履行职责。
医院修订起草《安徽医科大学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预案》后,她们及时对医院应急小分队、学校安保人员、南区管委会及医务室的工作人员作了应急技能、筛查方法以及防控知识等内容的培训,并承担起对进出校园人员测温、对前往校医院就诊的师生员工实行预检分诊的工作,认真落实学校防控工作精神,力促校园安全。
防疫科科长贺晓琼承担了督导相关人员居家观察及信息收集和报送工作,每日联络学校居家隔离观察师生,指导师生科学防控,并认真收集信息及时向蜀山区疾控中心疫情防控的日报告。内科医生陈莲子等6位女性医技人员积极主动为在岗的学生食堂工作人员及学校安保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相关项目的体检等健康筛查,以确保人员健康上岗。
附属口腔医院的医生们也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展现出巾帼担当。该院医生李颂、孙晓瑜等在疫情严峻时期仍然坚守岗位,冲锋在前。她们带头看诊,义无反顾地投身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并积极募捐,为抗击疫情做着自己的贡献,发挥了榜样的力量。
坚守岗位 后方保障解难题
你在前线英勇奋战,我在后方保障支援。按照学校统一部署,学校后勤保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防控工作,及时部署落实学校疫情防控工作要求,专门下发文件,制定工作方案,制度化规范化做好疫情防控和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急群众之所急,想师生之所想,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为学校疫情防控提供坚实有力的后勤服务保障。
二月中旬,为进一步激励关爱疫情抗击防控一线医务人员、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有力保障,学校确定了为赴武汉等一线抗击疫情医务人员办好十件实事的内容,并作出承诺。校后勤管理处副处长王玉坤主动承担校党委为前线医护人员家属排忧解难之托,在疫情发生的特殊时期里,不辞辛苦,往返于菜场和家属之间,为他们送暖心菜,充当着爱心“快递员”。
为了保障疫情期间广大师生的线上科研、学习等,学校图书馆里的“她们”也在默默奉献着。2月初,图书馆文献检索教研室的吴雨静、陈辉等便开始备课,为了找到最佳的线上教学方式,她们就自学和试用各类教学平台,不断尝试直播、录播、屏幕分享等授课方式;参考咨询部的王艳、张学敏等协助发规处,提供所需的科研论文数据建立数据库平台,共同做好各种咨询、查新、查收查引、原文传递等工作,为全校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术资源支撑服务;业务发展部的公惠玲重点对电子资源校外访问策略进行宣传,为教学科研提供保障,并积极开展阅读推广工作,指导广大师生以书为友,共克时艰。李桂芳、曹红等其他馆内女同志们则坚守岗位,轮流值班,并积极宣传疫情防控相关知识。
心系学生 暖心措施面面俱到
作为学生“最贴心”的人,为了保障疫情期间留校学生、无法返校上课学生以及毕业班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好其线上学习、考研、就业等多方面的工作,全校各学院的教师及辅导员们也在岗位上尽职尽责,与学生保持密切沟通交流,为他们排忧解难。
年前刚刚做过手术的药学院教师黄艳,还处在术后恢复期,但作为教研室主任的她,及时组织学院教师集体备课,落实“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并带头捐款,对家人患病的学生给予帮助。2017级辅导员孙燕在得知学生家属滞留湖北后,积极关心学生情况并为其作心理疏导,体现了一名教师的人文关怀。2019级班主任余欢,在得知有学生家中没有购买到口罩时,便将自己家中为数不多的口罩寄给学生,并再三叮嘱学生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面对两百多留学生分布在世界各地、两百多留学生在校的现实情况,国际教育学院的教师、辅导员们也勇挑战“疫”重担。疫情发生后,在该院领导的部署下,钱婷婷、蔡靓、李加敏、刘兰、吴娟娟第一时间排查国际学生的动态,不分昼夜回复、收集世界各地留学生的信息,保证了每位国际学生专人负责、无一失联,并为留校学生及时采购所需生活物资、防疫物资等,以保障国际学生在校的基本生活。钱婷婷作为留管办主任,还认真汇总留学生信息,及时上报省教育厅和学校;面对学生突发躁狂的紧急情况,沉着镇定,积极处理,并为学生垫付了医疗费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她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各国学生及其家人感受到了“中国力量”和“中国温度”。
疫情期间学习不能放松,思政教育更不能放松。第二临床医学院学生党总支第一党支部书记叶娟,为了切实保障支部线上“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的开展和理论学习等常规工作,仔细梳理整理了网络学习途径,制定符合年级特色的学习清单。第九团总支书记、本科生团委书记吴德敏带领团员青年们开展了“青春使命,共同战疫”线上主题团日系列活动,号召大家向“最美逆行者”致敬,参与“与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家庭手拉手专项志愿服务”,同时还建立了学生“专属健康档案”,发出“安全文明抗疫”倡议,确保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毕业班辅导员王晓静针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积极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线上就业指导工作,将一线医护人员的先进事迹和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大医精神加入到就业课程中,并为毕业班同学制订了疫情期间的特殊课表,一对一地为留校毕业生提供咨询服务。
巾帼情怀,可歌可敬。女性教职员工们在疫情防控期间英勇奋战,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携手为学生、为家人、为群众竖起了一道坚固的健康屏障。她们以温暖而又坚定的身影展现着巾帼的动人风采,诠释着新时代女性的迷人魅力。
时间:2020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