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六,这一周疯狂的忙碌今日也有了收获。周一周二给予恢复期血浆治疗的两位病人核酸检测已经转阴,其中一位是百岁老祥瑞,已于今天下午出院。近三日治疗的十几位病人,输注恢复期血浆后生命体征平稳,等待核酸检测结果。”
这是李玲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写下的一段话。她是我校校友,曾任《安徽医大报》学生记者。2006年本科毕业于我校医学检验专业,2012年硕士毕业于我校临床检验诊断学(输血方向)专业。博士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输血医学专业。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临床输血研究平台职工。2020年春节,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的那一刻,她便立下“战书”,冲锋在前,作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首批队员支援武汉,开展恢复期血浆临床治疗科技攻关。
“不辱使命,不负誓言”
“我坚决服从命令,竭尽全力,不辱使命,积极请战,奔赴一线,贡献一名党员应有的力量!”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李玲接到研究所成立“恢复期血浆治疗新冠患者临床研究”科技攻关项目组的消息后,便立即主动请缨,毫不畏惧。
“经过一周紧锣密鼓的筹备,在各级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和帮助下,今天出征了。不辱使命,不负誓言,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1月28日大年初四,李玲冒着大雪从安徽老家赶回成都,随四川省第二批援助湖北抗击新冠病毒的医疗队飞赴武汉,开展科技攻关,为加强疫情防控和患者救治提供科技支撑。大家都称赞她和去武汉的医护人员一样,是最美“逆行者”,她却笑着说:“我哪有那么伟大,就是平凡人加上一份责任,坚持做好本分工作,打赢当下这场特殊战役。”
“从接到任务开始,每天都在超负荷工作,这里很多人都在不计生死地工作,我从来没有想过危险。”为加快推进恢复期血浆治疗科研攻关工作,李玲顾不上休息,一到武汉便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夜以继日地整理、翻译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拟定救治工作方案,负责恢复期血浆的采集与使用安排,开展恢复期献浆者抗体检测相关研究。她还与武汉血液中心及多家医院沟通协调,开展临床研究,在临床试验注册中心进行注册……严峻的疫情、高强度的工作、不规律的作息以及生活、技术、实验设备、环境等方面的重重困难摆在面前,她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未曾休过一天假。
令人欣慰的是,截至3月11日,项目组共采集41人恢复期血浆16200ml,对52例患者实施恢复期血浆治疗,在收回的资料中,输注恢复期血浆48小时后,核酸转阴率达到70%。总体来说,恢复期血浆治疗显示出一定的效果,为探索新冠肺炎血浆疗法提供了有益临床实践数据。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李玲与所有队员的辛苦付出。
“风雨中,更多的是温暖与美好”
在武汉,李玲的每一天都非常繁忙:早上7点多开始奔波于血液中心和各大医院之间,抽空审核每一份恢复期血浆使用申请和发放血浆,晚上讨论病例到11点多,整理各种信息资料到凌晨2点。工作虽然辛苦,但她却觉得每天都收获了暖暖的感动。“在这段特殊的时光里,虽然有困难,留下的更多的是温暖和美好,”李玲说,“和每一位康复后来捐献血浆的人聊天时,都能听到经历不一样却一样感人的故事。”
“发布恢复期血浆捐献的招募信息第一天,有位阳光男孩给我打来电话,他说看到有医生感染,需要血浆治疗。他急切地想要去献血浆,说想要救医生。我根据对他身体状况的评估,认为他还不太适合捐献,就和他说再休息一段时间,加强营养,多喝水,观察身体健康情况,合适了就去。之后的几天,他经常和我交流他恢复的情况,经过评估,他终于可以捐献了。当我们在血液中心的采集室见面时,他很激动,说听了我的建议,恢复得很好,捐献也很顺利,间隔两周后,还会回来献血浆。”
“今天的最后一位捐献血浆者,他的事迹感天动地。他是一位公交车司机,以前多次无偿献血,当他发现自己有感染风险时,主动在自家的面包车里独自居住了21天,前9天都是自己艰难走路去医院打吊针,整个疾病过程就是在自己狭小的面包车中艰难度日。二次核酸检测结果呈阴性后的14天,他主动联系项目组,前来捐献康复者血浆。”
李玲在自己的朋友圈,点点滴滴地记录了许多捐献血浆者的感人故事。
“我就是想多点机会给我们的同胞,从我妈妈1月10号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开始住院,我就特别感谢你们这些科学家和全国各地驰援的医务工作者,以及湖北本地的医生护士,你们是这些能活下来病患的最亲最敬的人。我就是做了一个普通人能做到的事情,跟你们比起来差远了。你们都没有怎么休息,一直在坚持工作,我从打心底里心疼你们。等这场战役胜利,我一定会去看看你们,给你们个大大的拥抱!”这是一位血浆捐献者在李玲朋友圈里的评论。每当此时,李玲都感觉再一次充满了前行的力量。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的身边有许多战友,还有许许多多支持我的亲人、朋友和同事。”面对复杂多变的新冠肺炎疫情,李玲谈及最多的,还是自己团队的成绩。“我的博士生导师刘忠教授,现在他是我的直接领导,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协和医学院输血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目前也是我的母校安医大的兼职研究生导师。他是这次恢复期血浆治疗项目的负责人,国家卫健委恢复期血浆治疗国家级专家组成员。我们的工作就是在他的指导下进行的。和我一起来武汉的还有我的本科同班同学徐海霞,我们现在都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临床输血研究中心的成员。大家一起共同奋斗,我相信,彻底战胜疫情的那一天已经离我们很近了!”李玲说。
“妈妈和那些医务人员是最美的逆行者,是当之无愧的英雄!我为妈妈感到自豪,感到骄傲。我希望妈妈完成任务,保护好自己,平平安安地回来!”这是李玲的女儿在她出发前往武汉之前写下的一封信。每每想到女儿,李玲总是很愧疚:“本想寒假多陪陪女儿,没想到没有好好陪她一天,甚至没有来得及好好抱她一次,就匆忙离开。”
“等风雨经过,等我们相见,你微笑仰望着天,我们一起种下心愿,等花开,等它实现……”这是李玲写给女儿和朋友们的一段话,也是我们所有人的心愿。(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