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一个19岁的小伙子踏进了安徽医科大学的大门,从此,他就和解剖教研室结下了30年的不解之缘,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我校的遗体(器官)捐献工作。他就是我校2019年度“学习雷锋在行动”先进个人付杰。
“我是一名最基层的普通教职工,又是一名最平凡的共产党党员,也是一位遗体(器官、角膜)捐献志愿者及其家属。我是中国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协调员、我省第一位红十字会遗体接受站的专职副站长,中国红十字总会优秀会员、安徽省红十字会优秀志愿者,也是我校学生红十字协会工作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有关遗体(器官)捐献的指导老师。我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奉献给遗体(器官)捐献事业!”这是付杰对自己30年来工作的总结。
“这是一件高尚的事业”
1960年,原我校首任院长、国内外著名的眼科专家、张锡琪教授去世后,无偿捐献了遗体和部分器官。事迹被媒体报道后,揭开了我省乃至于我国的遗体捐献工作序幕。2002年12月25日,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医大接受站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我省第一个遗体捐献接受站。从那时起,付杰开始兼职做起了遗体捐献工作。
2007年至2009年,连续三年,我校的尸体标本入库为零,解剖学科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困难。2010年初,付杰临危受命,被学校任命为安医大接受站专职站长,在保留原学校待遇不变的前提下,脱离解剖学教学科研,全面依法负责我校的遗体捐献及善后服务工作。
怎么干?从哪里下手?经费该如何开支?尺度该如何把握?不理解的冷言冷语该如何处理?家人、工作、学习、生活、休息的关系该怎样平衡?重任在肩,付杰数个日夜焦虑难眠。那年春节,付杰面带忧愁地提前回到老家看望父母,一向报喜不报忧的他,在父母的再三追问下,突然泪流满面,像个受了很大委屈的孩子,向父母如实汇报了当时的工作变化和心情。父亲是一位在基层连任36年的老支书,在听完儿子的诉说后,也满含热泪地说道:“你是一名共产党党员,应该服从组织的决定,更应经受起组织对你的考验。你所做的是一件大善事,是高尚的红十字事业!没有尸体,怎能培养出合格的白衣战士?不要理睬别人的说法,好好干!”
父亲的鼓励和支持,让付杰充满了干劲。2015年,付杰父母向儿子表达了去世后把遗体和有用的器官、角膜捐献给国家的愿望,要“在农村带个头”。2017年,付杰的父亲再次严肃地要求付杰为他办理遗体捐献登记手续。看到父亲如此认真,付杰含泪在证书上写下了”付光文”三个字。2017年10月15日,付杰的父亲去世。而在风雨昼夜中连续辗转奔波于五河、合肥、灵璧、淮南、六安五天五夜,接受5例捐献遗体的付杰,竟连父亲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16日的上午,付杰长跪在父亲的灵前,望着接运父亲的遗体专车远去,向天大哭……
“教育、医疗、科研,这是遗体捐献的主要作用。医学生解剖课上的‘大体老师’、医学治疗中的器官移植、医学研究的学术标本,方方面面都对遗体捐献有着迫切的要求。所以,我为我在做一件高尚的事业而自豪。”付杰说,“父亲的捐献不只是为我,更是对红十字事业的支持,也无时无刻地不在激励和监督、鞭策着我的一言一行!”
“给他人希望,让自己永恒”
“给他人希望,让自己永恒”,这是我校遗体接受站成立的初衷,也是付杰的座右铭。自从事遗体捐献工作以来,付杰一直24小时待命。热线固定电话与他的手机捆绑在一起,不分昼夜节假日,没有上下班的限制,他全身心地扎进工作中,为安医大拓展尸源、为尽快解决及满足解剖学教学、科研对尸体的需求而四处奔走,每天都要忙到凌晨2点后才能睡觉。为了多开通一条捐献的渠道、多开展一次社区宣传活动,多接受一具尸体,付杰几乎跑遍了安徽每一个市、县的红十字会、民政局、公安局、殡仪馆、敬老院和老年公寓;为了节省财务审批的时间,他不清款,每季度报一次账,把家庭的积蓄全部搭上。他尽量地节省每一分钱,又大方的把有限的经费花在刀刃上。对待每一位专程前来咨询有关遗体(器官)捐献的人,付杰莫不怀着感恩的心去接待、服务,真诚地迎进来,又客气地送出去;接听每一个咨询来电,无不怀着敬畏、谨慎的心情,耐心地解答。对待每一捐献者或其家属的需求,他都尽可能的利用各种资源予以帮助。他先后婉言谢绝了多个因困难而捐献的人员,也理智地挽救了6位因轻生而捐献的志愿者。
2006年腊月23日,大雪纷飞,天寒地冻,高速封路,付杰难得提前到家与父母团聚。晚上7点多,全家正在吃晚饭的时间,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家的温暖。宿州市一位16岁女志愿者突然去世,其痛心的父母表示要求尽快进行遗体捐献。付杰立刻放下碗筷,告别亲人,独自驾车回到合肥。晚间0:45分,付杰与志愿者朱福兵一起开车从省道合蚌路向宿州出发。大雪积满路面,路面湿滑,省道上只有中间车道可行,两侧全是冰冻。行至肥东县梁园镇北5公里左右,迎面突然驶来一辆货车,付杰一阵慌乱,便感觉天旋地转。醒来时,他发现车已180度的大调头,侧翻在满是河水的壕沟边,被仅有的三棵大杨树拦下了,幸运之神眷顾了他。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付杰他们安全脱险,但是,车已没法开了。然而,他并没有就此偃旗息鼓,反而第一时间又调车奔赴宿州,并成功地完成了遗体捐献的接受工作。腊月25日下午6点,所有事情料理完毕,付杰才放心返回合肥。
30年来,付杰与他的同志们共接受遗体1786具,其中无偿捐献的有560具,占全省捐献的70%以上,办理在册志愿者近5000人,连续6年保持了入库尸体50具以上的既定目标,暂时扭转了我校尸源的困难。2019年,安医大接受站顺利接受了73例被捐献的遗体;完成登记遗体捐献志愿者355;脑捐献12例;付杰个人自费共上门服务志愿者48人次;收回遗体捐献申请表35份;劝捐遗体捐献13次,成功12次。他本人也庄严地在遗体捐献者志愿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让生命的奉献为更多人造福
“肉体可朽,但生命价值应被传承。‘大体老师’们心有大爱的奉献精神,让我们有了更多学习的机会。”2019年10月20日,我校师生代表、部分遗体器官(角膜)捐献志愿者代表及家属来到合肥市大蜀山文化陵园,纪念第一个世界解剖日,感恩遗体器官(角膜)捐献者。大家满怀感恩之心向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碑敬献花篮和鲜花,并集体默哀鞠躬,缅怀捐献者们为人类医学进步事业、救助生命健康做出的贡献和无私的大爱。此举得到了国家、省级媒体的广泛报道。
每年清明、冬至、红十字、五一、五四、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付杰都积极地组织开展文艺汇演、义诊、帮扶、慰问、生态葬、送骨灰返乡等各种规模形式的宣传活动,协助党组织不定期的开展各种有意义的党员与捐献者及其家属的互动活动。主动与各媒体联系,及时进行宣传报道,尽可能地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及时地传播安医大接受站的声音,努力让接受站工作进展更加顺利,解决遗体捐献不足,科研医疗教学受限的局面,让生命的奉献为更多人造福。
近三年来,付杰所带的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分别获得了国家级、省级和校级课题各一项,其中国家级课题被评为校级优秀课题。所指导的我校学生红十字协会也年年成绩斐然,获得了多项校内外的荣誉,我校的学生红十字工作已步入健康、成熟的轨道。他注意总结教训和失败,不断地完善接受站各项规章制度,参与并起草了《安徽省遗体捐献条例》草案、《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捐献接受站管理办法及规范》《安徽省红十字会角膜库管理办法及规范》,不断适应新环境下的捐献工作新要求。在大家的帮助下,首创了红十字与社区相结合的红十字爱心社,使之发展壮大、辐射到全省全国。2019年9月建成了第十一个红十字爱心社——合肥市瑶海区嘉山路街道三角线社居委红十字爱心社,积极主动地协助该社区圆满地组织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庆典及慰问演出活动。成功举办了我省第一个红十字爱心社、合肥蜀山区冯春余红十字爱心社成立七周年座谈会及优秀志愿者表彰大会,赢得了社会一致好评;2016年6月16日,经学校和省红十字会同意并批准,成立了安徽省红十字遗体器官角膜捐献者志愿者服务队,依托安医、蚌医、皖医等接受站和器官库,面向全省开展红十字公益活动。
30年弹指一瞬间。回想30年来的器官捐献工作,付杰仍然像第一天那样热血沸腾、壮志满怀。那根时刻紧绷的弦,他一刻也不敢松懈。对付杰来说,架起生命之间的桥梁,是他愿意为之付出一生的高尚事业,他要永远这样一直走下去、走下去……(基础医学院 汪蕴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