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抡元(1913-2008),浙江宁波人。1933年毕业于东南医学院。1937年,参加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积极投入战地救护。1947年回到上海,开办私人诊所和医学化验所。新中国成立后,重返东南医学院从事医学教育。先后担任安徽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副教务长、教务长等职。1970年奉调蚌埠医学院。曾任安徽省教育咨询研究中心委员、省高校学位评审委员会委员、蚌埠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等。1934年,任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常务副理事长。1979年,他被增选为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三、第四届理事会理事,是安徽省微生物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长。1950年, 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8年,任民盟安徽省委员会常务委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1958及1961年,任合肥市第二、三、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08年11月去世。
国家有难 勇担其责
1933年,在东南医学院就读的洪抡元以优异成绩毕业。他的老师陈方之对其十分赏识,介绍他到日本人用庚子赔款创办的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现址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医学部细菌学科攻读研究生。在学期间,洪抡元埋头苦读,成绩优异,当时研究所的黑屋政彦教授对他十分喜爱,曾鼓励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并表示帮助他向东京帝国大学提交博士论文,申请研究津贴。
在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的学习和工作期间,洪抡元开始了自己的医学微生物学研究。他曾对上海市和江苏邳县等地的一些传染病进行过调查工作,20世纪30年代曾发表过“上海1933年流行的痢疾杆菌菌型研究”、“葡萄球菌过滤性毒物的培养方法”等研究报告。1937年,江苏省北部开始爆发黑热病。黑热病属于寄生原虫病,是1950年代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肆虐于长江以北16个省、市、自治区的广大农村。20世纪30年代,江苏北部黑热病流行区域涵盖16个县,患病人数多达30万,1934年,苏北淮阴地区患者就不下10万,其中,淮阴、涟水为最盛。据当时的防疫机构初步调查,传染率约在20%-25%,有的村庄死亡率高达50%以上,对农村和农民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是年3月, 东南医学院的师生们在这种危急疫情下奔赴苏北的病区参加防治和扑灭工作,洪抡元也积极参加了这次工作,还发表了“江苏省邳县黑热病调查研究”等论文。2009年10月发行的《上海滩》杂志“老照片”栏目中,登载了1937年3月30日在上海北火车站前拍摄的东南医学院苏北同学会代表欢送黑热病诊疗队出发的照片,洪抡元就在其中。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洪抡元怀着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毅然脱离了日本人控制的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随老师汤蠡舟教授加入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投入到艰苦的战地救护中。当时,地处真如的东南医学院被日机炸毁,转移到松江又遭轰炸。逃难到了浙江乡下洪塘的妻子陈漱云接到他的电报“松被炸,抡无恙”后,速返沪,与洪抡元一道,随着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一路西行,经松江、震泽、南昌、汉口、衡阳等地,开展艰难的战地医疗救护工作。在家庭影集中,还保存着他们夫妇俩身穿棉大衣,迎着风浪站在船上的老照片。一路行去,遭遇翻车,日机轰炸,历尽危险和艰辛。
1938年夏,洪抡元大病愈后,身虚体弱,不便跟随救护总队行动,不得已转入广西百色卫生事务所暨省立医院工作。当地疟疾肆虐,他急百姓所急,一边为当地百姓做治疗,一边踏遍百色做疟疾调查研究和防疫工作。1939年4月,在广西百色,洪抡元喜得儿子,取名希复,希祖国早日抗战胜利,实现复兴大业。
1939年8月后,洪抡元携着妻子和不满周岁的儿子,又转辗西安和兰州等地从事医学教学及医疗防疫工作,曾任陕西省立医专微生物学教授、西北防疫处鉴定部主任等职。1941年春,在兰州,又迎来了女儿慕祁,因为环境险恶,条件简陋,女儿是由他自己接生的。因而,洪慕祁经常说:是父亲亲手把我接到这个世界上来的。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洪抡元愈发希望祖国能独立强大,也希望自己能报效祖国,为祖国多做一点事。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7年,他携全家从大后方四川合川回到了阔别8年多的上海,开办私人诊所和医学化验所。
不畏艰苦 潜心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12月,东南医学院在院创办人的带领下,全体师生积极响应中共华东局发出的“面向农村,走向内地”的号召,主动要求迁出上海,落户安徽,面向农村,服务民众。当时汤蠡舟、叶天星、蒋本沂、李祖蔚等找到洪抡元,动员他回校任教,并随学校内迁。为了祖国的医学事业,为了回报母校,洪抡元毅然舍弃了上海比较优裕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停办了私人诊所。“不恋黄歇浦,却喜禹耕山”,举家随东南医学院首批迁往条件非常艰苦、十年九涝,只有25000人的皖北小县城怀远。
内迁伊始,学校条件十分艰苦,洪抡元随大家点煤油灯,用井水,除教学任务外,还要经常外出为广大人民看病治病,举办展览,宣传防病治病常识,开展健康宣教,不以为苦,反以为乐。1950年初,洪抡元参加皖北亳县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工作队流传一个故事:一次吃饭时,有人发现饭锅中有一只死苍蝇。他夹起来看看,说:饭经过高温蒸煮,细菌杀死了,没问题。有人接着说:细菌学教授说没问题,大家吃吧!当时,正值青黄不接,农民生活非常艰苦,粮食极其珍贵,可能考虑更多的是工作队在农民中的政治影响吧。抗美援朝期间,按照上级要求,他撰写了如何做好防止敌人使用细菌武器造成灾害的宣传资料,提高了当地群众对爱国卫生运动重要性的认识。
洪抡元毕生的大部分时间从事微生物学教学工作,执教勤奋,治学严谨。在安徽医学院期间,他开始独自承担微生物学的教学和实验指导,讲课条理清晰,概念明确,对学生要求严格,对学生的听课笔记和实验记录细心进行批改,使学生们受益终生。
1961年,洪抡元身患鼻咽癌。前往上海肿瘤医院做放疗,并在五官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学院特批其妻子去沪陪护。他从内心深处无限感激党和国家对他的关怀和救治,他流着泪对妻子说:“在旧社会得了这种病,就是倾家荡产也治不了。我哪能不报答党和国家对我的恩情呢?”从这次手术以后,他在鼻部的左下侧留下了很深的疤痕和凹陷。由于担心影响国家形象,他多次放弃了出国访问的机会,一心埋头教学和科研。
学科先贤 奉献一生
在完成专业课教学任务同时,他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科学研究,将专业知识与疾病防治实践结合起来。在安徽医学院工作期间,坚持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结合,他指导过对合肥市一些传染病的调查和病原微生物的研究,在《安医学报》上发表过“合肥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合肥地区布鲁氏菌病感染情况的初步调查”、“合肥市1955—1956年流行痢疾杆菌菌型的鉴定”、“1957—1958年由安徽合肥分离的流行性感冒病毒株的特性”等论文。洪抡元鼓励教师在相当艰苦的条件下尽可能利用医院临床病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他认为,尽量积累本地区有关基础资料,是一位医学微生物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洪抡元鼓励教学人员编写教材,并亲自认真审阅和修改,《微生物学教学影集》、《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图说》等教材在全国医学院校受到普遍欢迎。
洪抡元一贯热心于微生物学会的社会工作。从1954年开始,当安徽省尚未成立专门学科学会前,洪抡元教授即组织微生物学和寄生虫病学工作者共同进行学术活动。1958年,安徽省成立微生物学会时,洪抡元即被选为学会理事长,且长期以来一直担任学会的领导工作,带领学会一班人从原先医学微生物为主,进一步拓展至覆盖基础、工业和农业微生物等各个领域,积极发展会员,组织微生物的学术活动,推动全省微生物学领域的业务发展,他是安徽省微生物学界的元老,受到广大微生物学工作者的尊敬。
他的同事和学生张咏南、徐世德、林特夫、吴慎友、周淑琴、李瑞珠、龚蕴珍和万声桂等在追忆他时说,洪教授是我们从事微生物教学科研的领路人,带领我们从事此专业工作,已经数十年,是安徽省和安徽医科大学微生物学工作的创始人。
由于洪抡元的学术地位和影响,他曾被委派领导或组织过当时的一些紧迫的科研任务,并圆满地完成了这些任务。1976年至1978年,他曾兼任安徽省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副主任,参与组织全省三年肿瘤死亡回顾调查工作。该项调查研究是全国性肿瘤流行病学调查的组成部分,曾获省科技大会奖励。1978年,兼任蚌埠市猪胸腺素科研协作组组长,组织协作单位进行关于猪胸腺可否作为胸腺素药源及胸腺素临床应用意义的研究。1980年,该项成果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并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他参与组织和指导的科研项目中有4项荣获省级科技成果奖励。洪抡元在微生物学方面的造诣和贡献,受到同行专家们的关注和好评。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科学的春天来了,他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
洪抡元在蚌埠医学院担任科研教学领导职务时,曾担任“细菌L型研究”及“ELTor弧菌变异与越冬问题”科研小组顾问。1982年,“细菌L型研究”获安徽省科技成果三等奖。有关科研人员发表的“苯甲异恶唑青霉素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形成L型的生态观察及培养改良”、“弧菌L型与不凝集弧菌的相互关系:I人胆汁中变异的实验研究”等研究论文,都与他的热情关心与支持分不开。
从蚌埠医学院退休后,2000年初,洪抡元回到上海颐养天年。2008年11月去世,享年96岁。(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