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大要闻

当前位置:首页  医大要闻

校长曹云霞在2020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时间:2020-06-23浏览:1059设置

各位老师,同学们:

上午好!

当清幽的栀子花香弥漫在你我身边,当最后一课的铃声离我们越来越远,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收获与离别交织的毕业画卷。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庄严而隆重的2020届毕业典礼,这是一场别样的话别,出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需要,只有部分毕业生代表来到典礼现场,其余同学将通过网络直播的独特方式,共同参与并见证这一时刻。

首先,我向现场和直播屏幕前的同学们问声好!同时,请允许我代表顾家山书记、代表学校,向即将毕业的所有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赋予你们生命并抚育你们成长的家长们,表示由衷的敬意!向在你们成长成才道路上付出辛勤努力的老师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2020年注定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你们面对猝不及防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调整学习状态,逐渐适应“云上”学习要求,顺利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你们见证了全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直接指挥下,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决定性成果,并进入疫情防控的常态化管理。抗疫大战也给同学们上了特殊的一课。与入学时相比,你们更懂得理解和体谅、尊重与包容,更加敬畏生命与自然、遵守规则与秩序。

此时此刻,站在毕业典礼这个重要的人生节点上,相信你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涌现往日情怀。你们曾怀揣梦想,踏入安医大校园,教室里的孜孜求知,图书馆里的埋头苦读,运动场上的拼搏呐喊,舞台上的吹拉弹唱,丰富多彩校园生活的一情一景一点一滴,见证了你们的思想成长和学业进步,提升了你们的思辨能力和道德境界,砥砺了你们的顽强意志和坚韧品格。几度寒来暑往,在美丽的蠡舟湖畔,你们度过了如歌岁月,而今你们作为安医大新一届毕业生,即将奔赴各自新的战场,圆梦人生的远大理想,母校为你们感到无比喜悦和由衷欣慰!

在安医大94年的办学历史中,薪火相传的一代代安医人,逐渐形成了独有的安医文化,那就是“好学力行,造就良医”的校训,“厚德至善,博学济世”的校风、“崇教、乐教、善教”的教风和“求真、求精、求新”的学风。去年学校第八次党代会重温了办学历史上的安医先贤、安医故事,把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核凝练成为安医精神,将安医94年历史连成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借这个难得的机会,我想向同学们展示其中三幅珍贵的照片,以此来诠释一下安医精神。

第一张照片是位于怀远的东南医学院旧址,安医精神熔铸在学校内迁的光荣历史中。

1949年12月28日,《解放日报》第一版的醒目大标题为《走向内地,面对农村——东南医学院迁怀远 今晨全体师生员工专车离沪》。这是一场文化和教育的迁徙,学校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第一所整体内迁的高等医学院校,同时也结束了安徽没有高等医学教育的历史。

时间倒回1949年,当时的皖北怀远县城,发展水平与上海差距巨大。马路不平、电灯不亮,晴天扬灰路,雨天水和泥,夏无大树遮阳,冬无暖气御寒。面对困难与挑战,安医人没有退缩,他们披荆斩棘,开启了艰苦奋斗再创业的峥嵘岁月。他们是我省医疗卫生战线上的奠基人,是我校发展壮大的拓荒者,是我校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安交大“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安医的“内迁精神”与这一重要论述完全契合,构成了安医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71年沧海桑田,这份精神一直薪火相传,激励一代代安医学子奋勇前行,在新时代建功立业;激励安医人在新时代为健康中国、健康安徽建设,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医科大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二张照片是我们送行我校第四批援鄂医疗队出征时的情景,安医精神镌刻在学校抗疫的伟大行动中。

这是一张令人动情的照片。2020年2月13日,根据国家卫健委统一部署,我校第一附属医院连夜集结137名医护人员,组成医疗队驰援武汉,接管1个重症病区,负责全部患者的救治工作。接到命令后,顾家山书记和我紧急赶赴院区,为医疗队壮行。医疗队中,有刚动完手术回到工作岗位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徐爱晖主任,有毅然决定推迟婚期的年轻护士崔迪等。他们是我校许许多多抗疫基层一线工作者的缩影,他们舍小家顾大家,舍小爱成大爱,用生动故事谱写一曲白衣逆行者的赞歌!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响应国家和省卫健委指令,从1月25日(大年初一)开始,先后派出6批235名医务人员,3批10名公卫专家驰援湖北和我省各地的抗疫大战。千人摁下红手印的“请战书”,登上央视春晚荧屏。我校6所附院一万多名医护人员放弃假期、奋战在全省抗击疫情最前沿,取得收治病人“高治愈率”、医护人员“零感染”的佳绩,发挥了我省疫情防控主战场、主力军和主心骨作用。我们组织优势力量开展抗“疫”科研攻关,联合中科院、省疾控中心共建安徽省重大传染病综合研究中心,先后有3个应急攻关项目获得省级立项,10个获得校级立项,5G云服务科技抗疫诊疗平台、互联网医院等投入运行,为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撑。我们加强“八防八控”,落实“十个到位”,办好“十件实事”,凝聚全校力量打好校园疫情防控保卫战。同时在省内率先开展大规模线上教学,着力打造115门线上思政课程和在线精品开放课程。学校制订的校园疫情防控指南、返校复学标准、学生心理支持手册、学生视力保护指南,先后被教育部和省教育厅采用。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校青年医护人员勇当医疗救治一线“战斗员”;706名返乡大学生投身基层社区群防群治,做好“防控员”;1414名学生报名争当关心关爱抗疫家庭“保障员”;面向农村基层制作健康科普漫画,创作战“疫”歌曲,当好“宣传员”;广大学生听从号令,安心在家学习,为疫情防控作出积极贡献。安医青年用实际行动刻画出壮丽的青春群像,书写了安医精神的新时代篇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中所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第三张照片是学校第八次党代会开幕式,安医精神闪耀在当代安医人的不懈追求中。

去年12月28日,学校第八次党代会隆重召开,这次大会继往开来,擘画了学校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的发展蓝图,总结凝练了“安医精神”;提出了建成国内一流高水平医科大学方略,并就“四大改革”“五项工程”和“六个方面高质量发展” 作出部署,为学校新一轮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在这次党代会上,顾家山书记全面总结了第七次党代会以来学校事业取得的进步和发展。我们进入了首批部委省共建医学院校;学校的ESI前1%学科从1个变成了5个;学校新增加了2个部委省重点实验室,再获得5个安徽省实验室和省重点实验室;获得4个省临床研究中心,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分中心取得突破;连续5年获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多项科技进步一等奖;与复旦大学合作共同获得“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发表;获得安徽省“一流奖补学科”6个;直属附院总床位数翻了一倍,附属阜阳医院、一附院高新院区、四附院相继开诊,一附院国家卫生应急移动医疗救治中心终评通过,二附院通过安徽省首个JCI认证医院,附属口腔医院新院区开工建设。在刚公布的2020年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中,我校排名在安徽省仅次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些成绩和荣誉的获得,归功于同学们的努力学习和拼搏进取,归功于全体教职医护员工的不懈奋斗。在座的同学们都是学校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参与者、贡献者和见证者。在这里,我代表学校向全体教职工和全体毕业生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今天的毕业典礼落幕后,你们即将告别情牵梦绕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告别刀子嘴豆腐心的辅导员,告别德高望重的师长,告别大学时代这段让人终身难忘的历程。毕业典礼的英文是commencement,它还有另一个中文解释,即“开始、发端”,说明毕业并不代表完成和结束,更意味着下一段新征程的开始。今天你们的人生之船就要从安徽医科大学扬帆起航,驶往下一个彼岸。航行中会有阳光沐浴的温暖,也会有风雨交加的迷茫;有顺风顺水时的惬意,也会有电闪雷鸣时的艰辛。作为校长和老师,希望你们以信念为舵、使命为帆、奋进为桨,在新的航程中乘风破浪,将安医精神代代传承下去!在这里,我提三点希望与同学们共勉。

一是大疫无畏,把稳“信念之舵”。这场疫情,是一场不期而遇的新挑战,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新考验。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从未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在世界上有的国家疫情失控,在“I can’t breath”成为热词时,中国在疫情防控中展现的出色的领导能力、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尤其是凸显了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希望同学们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把个人梦、青春梦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是大义在肩,高扬“使命之帆”。在这次抗疫大战中,山河无恙,有赖于医护人员舍生取义;岁月静好,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作为医生,必须胸中有大义、心中有大爱,必须铁肩担道义、妙手施仁术。在这里,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位安医先贤,他就是内迁后的我校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教务长洪抡元。洪抡元1933年毕业于东南医学院。抗日战争时期,随老师汤蠡舟教授加入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投入战地救护中。1949年洪抡元返回上海,开办私人诊所和医学化验所。在老师汤蠡舟动员下,为了祖国的医学事业、为了回报母校,洪抡元毅然舍弃了上海优裕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举家随学校首批迁往怀远。内迁伊始,条件十分艰苦,他经常在田间地头为老百姓看病治病,开展健康知识宣教。在安徽医学院期间,他又服从学校安排,放弃当医生,承担了微生物学的教学和实验指导任务,并成为学生欢迎的好老师。洪抡元老师用自己毕生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家国情怀、家国大义。希望同学们以先贤为榜样,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让个人梦与中国梦同频共振,使个人的发展进步拥有更加广阔的舞台!

三是大医精诚,划好“奋进之桨”。“大医精诚”出自唐朝“药王”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篇,意指惟有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者方能称为“大医”。其实,无论是医术精湛还是医德高尚,无一不体现了医者追求卓越的品格与风范。医学是有温度的行业,医者仁心是一种执着于医学事业的热爱,是一种普救天下苍生的真情,是一种超越人生的自我追求。医学是有深度的行业,她正在突破传统学科的限制,向着更加广阔的领域发展:再生医学、转化医学等医学概念纷至沓来;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前沿科技不断渗透;互联网医院、康复养老等全新的医疗模式悄然形成。医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了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能力。学医不易,行医更难。希望同学们始终做到潜心修学、知行合一,在医学创新中不断突破难题和困境,从医学实践中不断积攒智慧和力量,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呼吸,成为“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良医、名医、大医!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同学们!请记住,无论你们走得多远,母校的祝福时刻在你们的身边。若是征程中倦了、累了,母校永远是你们身后坚强的后盾、温暖的港湾。

最后,我代表母校的所有师长,衷心祝愿全体毕业生同学,人生精彩、梦想成真!愿大家在新的征程中,一帆风顺、前程似锦!

谢谢大家!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