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一则《“宿州好人”再行义举,受伤老人及时获救》的新闻报道被安徽文明网、宿州市人民政府网、凤凰网安徽频道等网站纷纷转载。报道中救助受伤老人的是今年5月被评为“宿州好人”“最美战疫人”的宿州市灵璧县人民医院手术室护师、我校临床医学院2014届护理系毕业生邵泽平。
长时间穿着一身绿色手术衣,戴着束发帽,一张口罩遮住大半张脸,忙碌在相对封闭的手术室内,围着三尺手术台,深邃的眼睛仔细观察手术过程,及时协助主刀医生,为治病救人保驾护航……这是邵泽平的工作常态。也正是这种长期在高强度、高压力工作环境下锻炼出的冷静沉稳,让她偶遇受伤老人伸出援手,并提供了及时帮助。
善心义举,及时救助受伤老人
9月1日晚,结束一天忙碌工作的邵泽平换上休闲的衣服,像往常一样带着3岁的儿子出门散步。9点左右,途经广场交叉路口时,她发现一位老人趴在地上,一辆电动车横倒在旁边,零件散落一地。出于医护人员的本能和经验,邵泽平判断是发生了车祸。毫不犹豫拨打了120和110,告知具体位置和基本情况后,她将原本抱在怀中的儿子安置在路边,便立即飞奔上前查看情况。
“当时仔细查看了老人的情况,虽然他意识模糊,但并未休克,脉搏有力平稳。”邵泽平回忆说,当时老人并未出现急性状况,但她不敢掉以轻心,因为老人的嘴里不停往外渗血,而且由于脸部着地,已流到地上的鲜血随着嘴鼻吸进呼出,随时都有窒息的危险。意识到潜在的危险后,邵泽平迅速实施营救,为伤者清理口鼻污血、杂物。为了避免发生二次伤害,保证120救护车到达后急救人员救援通道顺畅,她还大声提醒周围越来越多的群众退散至路边。
随后,县医院救护车赶到,邵泽平便协助医护人员将伤者送上车,并详细说明了老人受伤的具体情况。等到救护车远去,邵泽平长舒了一口气,等紧张的心平复下来,她才想起站在路边等候自己的儿子。3岁的孩童好像知道妈妈在做着了不起的事情,整个救援过程中他一直安静地等在路边,没有哭闹。
暖心的一幕,澎湃的是医护人员和群众们的内心。经过急救医护人员抢救治疗后,受伤老人的生命体征逐步稳定下来,而这与邵泽平及时提供的专业帮助也密不可分。事后,老人家属特意找到邵泽平,向她的义举表示感谢。邵泽平却腼腆地说:“无论谁碰到这种情况都会伸出援手,更何况我是医护人员,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希望他经过治疗,能够尽快康复,平安回到家人身边。”
其实,这已不是邵泽平第一次见义勇为。在乘坐宿州往返绍兴老家的高铁上,她曾先后3次参与抢救危急病人。邵泽平用她的爱心与勇气,向人们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
牢记使命,勇敢逆行支援抗疫
参加工作以来,邵泽平严格遵守并执行医院科室的规章制度和各项操作规程、流程,时刻注意保持消毒无菌观念,不怕苦累、全天候待命以应付突发事件;日常工作中团结同事、积极协作,打造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作为手术室护师,她认真负责、坚持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与手术医师密切配合,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和完成。工作之余,她还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早在2017年就注册成为了志愿者。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邵泽平主动向医院递交了“请战书”。抗疫前线的手术室里,她严格遵守手术流程,认真登记核实患者信息、测量体温,杜绝和减少手术室护理潜在的安全隐患,为每一名手术患者提供了安全的手术环境。看到社区发出志愿者招募令后,她又主动报名加入社区防控志愿者队伍。每天下班后,她准时来到防控卡点,为过往群众发放宣传单、讲解防控知识,教群众如何佩戴口罩和口罩的正确消毒方法。疫情防控期间,她配合社区发放防控宣传资料10000余份,为防控卡点过往群众体温监测2000人次,走访、宣传、排查步行量350公里……在党员群众团结一心、合力抗击疫情的时刻,邵泽平又向所在社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表达了自己向党组织靠拢、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力量和战胜疫情的勇气与决心。
“单位里,我有同事;社区里,我有伙伴。还有我的家人,也在与我并肩作战。”抗疫期间,邵泽平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与公公、丈夫、小姑子一道,一家四口冲锋在疫情防控第一线。邵泽平的公公心脏手术刚两个月,还在康复期便投入疫情防控工作;她的丈夫是灵璧县灵城镇政府一名工作人员,疫情发生后为及时传递信息、落实上级的要求,便吃住在单位;同样是护士的小姑子则在工作中与她并肩战斗,下班后一同参加志愿服务……从病患到邻里街坊,再到当地群众,虽然邵泽平的小家庭少了一份团聚的温馨,但她同家人却担负起各自的使命和责任,坚守岗位,为了守护好身边的群众而努力着。
因疫情防控期间工作突出,邵泽平被评为“最美战疫人”“灵璧好人”“宿州好人”,她的丈夫被灵璧县委组织部评为“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他们的家庭也被评为“最美家庭”,安徽日报、中安在线、灵璧新闻等媒体也先后报道了她和家人的先进事迹。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因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一直很喜欢这句话。很幸运也很骄傲,我成为了为别人负重前行的人,而且我心甘情愿。”邵泽平说道。
不忘初心,扎根基层践行誓言
“其实我是‘外来媳妇’,我的老家是浙江绍兴。”作为“灵璧好人”“宿州好人”的邵泽平笑言道。
2010年,邵泽平第一次离开自己生长18年的土地,来到我校临床医学院就读,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涯。在校学习期间,她成绩优异,做事认真负责。“我记得她性格很温柔,说话柔声细语的,做事特别细心。虽然当时都是18、19岁的小姑娘,但她言行举止比同龄人多了一份沉稳和热心。”邵泽平的大学辅导员吴珊珊这样评价她。
掌握了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邵泽平在大学里也收获了爱情。当她第一次到丈夫的家乡灵璧做客,看到皖北小城的欠发达,再联想到经济发达的浙江老家时,心里很不是滋味。2014年临近毕业,浙江省儿童医院给她抛出了“入职即入编”的优越招聘条件,但她却毅然放弃了丰厚待遇以及回家乡工作的机会,果断报考了灵璧县人民医院并顺利被录用。
“其实当时做这个决定一方面是因为爱情,另一方面也是被我老公服务基层群众的坚定所打动。他2012年大学毕业后直接回到灵璧,一直扎根在基层乡镇。”邵泽平说,在跟老公谈恋爱的时候,他就经常说农村的事,比如基层的专业技术人员十分匮乏、老百姓享受不到优越的看病就医条件等等。从脱贫攻坚到人居环境整治,再到禁烧秸秆等工作,当时的邵泽平从爱人脸上看到了“累并快乐着”的笑容,她也希望自己毕业后能像爱人一样,用自己所学,为基层群众服务。“那次跟他回老家,我更加了解了当地的医疗情况,也更加坚定了去基层的决心。”
2014年的灵璧还是国家级贫困县,社会经济基础薄弱,县域发展滞后,医疗条件也十分落后。刚到灵璧县人民医院工作时,邵泽平先后在脑外科、妇产科和体检中心等科室轮转。当时的县医院还在老院区,住院部也都是加盖的活动板房,工作、就医环境十分恶劣,因为条件限制导致床位短缺,住院病人常常人满为患,只能挤在本就狭窄的加床走廊里。医患矛盾时常发生,为了稳定病人和家属烦躁的情绪,邵泽平便常常主动上前询问情况,耐心讲解劝导,多次化解了误会和矛盾。
有一次,一位在北京手术治疗的患者需要在县医院进行PICC中心静脉置管换药,当时很多护士对此项操作接触较少,无从下手。因为在我校第一附属医院实习期间对此项手术接触甚多,邵泽平闻讯后便迅速赶去,及时、熟练地为患者换了药。患者家属感激地买了水果和牛奶要感谢她,邵泽平婉拒道:“照顾好每一位病患,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您不用客气,只要病人能早日恢复健康,就是对我工作最大的肯定。”
周末休息的时候,邵泽平还经常跟随丈夫一起下乡走访贫困群众,带着自费购买的日常药品以及血压计、血糖仪等检测仪器,给村里的贫困老人体检、送药。时间久了,老人们见到她都会亲切地打招呼:“闺女,你又来看我啦!”
“作为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这点大于一切。”对于当初扎根基层的选择,邵泽平表示从来没有后悔。她认为,在哪儿工作不应由外部的因素来左右,而应该是由选择工作时怀揣着的那份初心来决定。“其实在哪儿工作都是一样的。如果条件艰苦,那就去克服,然后再慢慢改善它,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的。作为一名医护人员,能为贫困群众提供我力所能及的‘健康扶贫',为扶贫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我感到很欣慰,很快乐。”
“过硬的专业本领是践行我们医者誓言的基础。”对于安医大的学弟学妹,邵泽平希望大家都能努力学习,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未来成为合格的“大国良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以仁心仁术造福人民,造福基层群众。(校新闻中心 毛丽娟 学生记者 圣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