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六安医院
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到实处
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广泛组织动员全体医护人员
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
坚持执行“新十条”
及时转变工作思路
持续严实工作作风
全力做好医疗救治准备
急诊科
24小时永不间断的生命守护
提到急诊科,多数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这些画面:应接不暇的急救车、马不停蹄的医护人员、紧锣密鼓的电话铃声、互为和音的机器声响......
当前,疫情防控新形势有新任务。“保健康、防重症”,对于身处前沿阵地的医院所有医护员工来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硬仗。急诊是医院的门户,急症、危重症患者到医院的第一站就是急诊,急诊成了一线中的一线。
面对疫情的冲击,大量的重症患者涌入急诊,导致急诊科工作超负荷运转,也因为岗位的特殊性,急诊科的医护人员也陆续出现新冠阳性症状,导致战斗力整体减弱,但同时,急诊门诊、抢救室、救护车出诊业务量出现了翻倍的增长,这“一降一升”是所有急诊科医护超负荷工作的常态。
仅12月28日,急诊科就诊量高达315余人,“这几天急诊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有些患者一进来就马上抢救,都是非常危急的病人。”急诊科护士长吴姚说,“我们科平时每天接诊人数在120人左右,但是19日以来这几天,急诊每天接诊基本都在200人次以上,其中多为危重症,基本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且是阳性患者……”
“最近每天最怕听到就是又病倒了几名医生、护士,但欣慰的是每到这个时候,总有人主动顶了上来。”吴姚说,“没事我还可以!”“没事,这个班我来上!”“我还能坚持”!没有豪言壮语的口号,却句句打动人心。每个急诊人都带病上岗,随叫随到,毫无怨言,即便他们发着高烧、浑身酸痛、面色苍白、声音沙哑、呼吸沉重,但依然坚守着急诊岗位,没有退缩!
在这寒冬腊月的一天天里,所有医生、护士、保安、保洁人员都舍小家顾大家,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们吃着布洛芬、扑热息痛,披着单薄的羽绒马甲扛下了一切,工作服里被汗水浸湿的衣衫干不透就又湿一遍,手被手消液一遍一遍涂抹后变得粗糙,连续工作双眼布满血丝,长时间不进食不喝水嘴唇干裂,佝偻着身体处理着一个又一个急诊病人……然而,他们根本顾不上想这么多,一个一个的病倒,又一个一个地快速回到岗位上继续投入工作。这就是默默付出的每一位“急诊人”的缩影,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用坚守书写医者的责任担当。
此外,为保证危急重患者得到及时救治,确保医疗护理安全,院相关领导及时加派人力,从其他科室协调人员支援急诊科,真正做到了全员一盘棋,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从日落西沉到黎明破晓,从朝阳微露到暮夜星光,急诊科医护人员的脚步从未停歇,时刻与死神赛跑,与病毒战斗。面对疫情,每位医护人员化身抗疫、医疗救治路上的“急先锋”,当仁不让地成为这场疫情歼灭战中的排头兵,坚守阵地、全力以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守卫人民群众健康的使命。
此时此刻,六安市人民医院急诊人仍奋战在抢救室里、救护车上,给病人插管、按压、做心肺复苏,他们不为别的,就是想让每一个生病的老百姓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重症医学科
全力坚守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ICU,一个与死神抢夺生命的地方,作为新冠医疗救治战役的主力军,六安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勇敢“逆行”冲锋在前,齐心协力,24小时严防死守,守住生命之门!
“11床血压不稳定,血管活性药物加量,立即补液扩容!”
“20床上呼吸机,时刻关注生命体征!”
……
疫情管控放开后,重症患者相应增多,重症医学科成为被新冠病毒第一波冲击的科室,全科医护早已做好与新冠病毒短兵相接的思想准备。按照医院总体部署,本着“应收尽收”原则,在患者数量骤然增多的情况下,科室统筹规划,全体医护人员面对风险与压力,勇敢担负起使命,全身心投入到患者救治与医疗服务中,全力守住生命线。
“疫情下重症医学科压力非常大,一方面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医护人员战斗性减员非常严重,在岗同事们工作强度大大增加,加上新冠的高传染性,这对大家的体力和精力都是很大的考验。”六安市人民医院西院区院长、六安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刘正东表示,在这样的情况下,连续一个多月,重症医学科13名医生50名护士,没有一个人请假,坚持在岗,全力救治患者。
“这么多患者排着队等着治疗呢,我们不能这个时候掉链子!”为了科室能够最大限度有效运转,刘正东坚持在岗主持工作,自己发烧了都不知道。“不仅本部的病房要顾到,医院重症病区危重症病人的每日查房,西院区刚刚投入使用的重症监护室,方方面面都要顾及到,没有时间给我们休息,我们要比平时更打起精神!”
在病区里,多名护士的身影一直在穿梭。住在这里的患者,大多不能自主进食,还需要护士通过鼻饲管用注射器抽吸各类流质为患者注入。
“最近我们收治的新冠感染重症患者,大多数本身就长期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疾病,加上病毒感染后,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维持患者数据平稳只是救治的第一步,在接下来的关键期,我们医护人员时刻绷紧神经,吸痰、翻身、备药、调整补液速度、测量体温……一刻也不松懈地紧盯患者的病情变化,执行治疗方案。”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杨顺银一边忙碌一边介绍,而她自己也已经连续发烧6天了,她说:“没事,医院有药,就住在医院,心里也踏实。”
在这个特殊时期,重症医学科的医生护士几乎都阳过了,但由于使命在肩,每个人没等到“阳康”就出现在岗位上了。每天都在面临着再次被感染的可能,高强度的工作量也时刻在挑战着身体的承受极限。科室所有医生在染病未愈的情况下,面对比平日多出几倍的患者,一如既往耐心细致地查房、回答患者的询问;科室年纪最大的护士赵红梅,50多岁了坚持在岗,时刻关注科室工作与患者情况;男护袁宏兵在发热、咽痛几乎说不出话的情况下,依然承担着护理主力军的责任……
没有冲锋号,也没有强制和号召,但大家不约而同选择了前仆后继:“我吃退烧药了,一会儿烧退了我就能去上班!”“我还能再扛扛,让需要的人休息!”……
“有这样舍己为人奉献精神的兄弟姐妹,让我们在面对疫情时,有了更多的底气,有了更多的斗志!”刘正东坚定地表示。
“我们团队的同事们这段时间一直坚持不懈,通力协作,目前整体救治工作还是十分顺利的,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已经有一些患者好转,转到了普通病房,相信在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会有更多患者转危为安。”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艰难,更彰初心。重症医学科的全体医护人员用自己的热血与青春,以“重症人”的“硬核”担当,带着对患者的仁心、对责任的坚守,以毫不畏惧的决心,以自己的最大的努力,尽心尽力守护着重症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守护住这一方重症阵地。
血透室
医疗保障不停“析”
“医生,现在我们如果阳了怎么透析呀?”
这是六安市人民医院血透室医生
最近被问到最多的一句话。
2022年12月,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科学精准的优化,医护人员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每个透析家庭也同样有着困惑担忧,万一阳了自己的透析怎么办?人人都可以居家躲避,但依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的患者,每周定时透析治疗是他们的“生命线”,一旦中断就会有生命危险,所以必须逆行寻医。
为了帮助更多的病患,在六安市人民医院血透室,这里的医护人员们没有一人选择退缩,坚守岗位、锲而不舍,履行着不同的职责,但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全力保障疫情之下血透患者不停“析”,竭尽所能保证每一位血透患者的持续治疗。
由于血透室是聚集性治疗,人群集中、流动性大,再加上患者自身免疫能力低下,不少人又有多种基础疾病,透析患者感染“新冠”危险性极高。为保护好透析患者这一特殊人群,在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血液净化中心制定并完善了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应急预案,优化了诊疗流程,分流分区安排患者,叮嘱透析病人佩戴口罩。
但即便如此,随着社会面阳性患者的不断出现,无情的病毒还是袭击了患者和医护人员。
12月13日血透室出现第一位阳性患者,随后阳性患者每天都在增加,血透室部分医护人员也陆续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等新冠肺炎典型症状。“无论再苦再累,我们也要确保不耽误每位透析患者的治疗,特别是阳性患者的治疗!” 护士长杨亮说。随即血透室第一时间安排消杀、分区错峰透析,开通新冠阳性患者第三班透析……
尽管事先有准备,但病毒来势汹汹、难以招架,血液透析科的医护人员相继感染,但每一个人也都坚守自己的岗位,克服重重困难,绝不影响到患者的正常血液透析治疗,“我还能撑。”“我上。”“我已退烧,明天返岗。”血液透析人“轻伤不下火线”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
目前科室有74台先进的血透设备,必须开展多轮的血液透析才能保证日均150名病人完成透析。每天一大早,血液透析室医护人员开始透析前准备工作,开机、自检、安装透析器、连接透析管路、预冲、超滤......各项工作严格落实规范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目的就是让血透患者报到后第一时间上机。20多斤的透析液每天要拎几十桶,一遍又一遍的巡视透析区的每一位患者,下完机整理所有的床单元,摆放物品,加强环境、物表消毒,做好标准防护等等。每轮透析结束后,还要做终末消毒处理,开窗通风、擦拭床单元及消毒机器……看似简单的工作,医护人员们做得细之又细,确保血透室的清洁,保证医患安全。
面对患者,他们竭尽全力营造安全的就医环境;面对工作,他们从不埋怨完成每一位患者的医疗救治;面对生命,他们义无反顾当起每一位透析病人的护航员!自12月中旬截至目前,六安市人民医院全力保障好了2200余次血液透析治疗,一个病人都没有落下。
儿科
24小时护航健康“不打烊”
随着全市感染人数持续攀升,不少新生儿和低龄儿童也经历了新冠感染,市人民医院儿科门诊、儿科急诊量激增。无论白天或黑夜,诊室外,总有家长一边抱着生病的孩子,一边焦急地看着手中的排号单、紧盯着屏幕上滚动的排号……
“医生,我家孩子都吃了退烧药为啥还是高烧不退?”“医生,我家孩子才三个月,高烧都抽筋了怎么办?”“医生,我家孩子咳到停不下来……”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再坚强的父母也难逃孩子生病后的担心、无助、焦灼甚至恐慌。诊室门口络绎不绝,连空气里都弥漫着焦急、担忧的气氛。
孩子是“最柔软的群体”,他们免疫系统、神经功能等器官发育尚未健全,是新冠感染后最需要关注的群体之一。为守护好这“最柔软的群体”,帮助家长解决“急难愁盼”,医院立足实际,迅速行动,采取综合措施,调整全盘工作,最大限度“扩容”门诊、急诊诊室、病区床位,全力以赴保障好患儿就医用药,医护人员坚持带病上岗、全员在岗、日夜坚守、同心值守战“疫”!
诊室里,医生们为减少患儿等候的时间,他们强忍病痛、分秒必争地接诊,奔波、忙碌在挂号、检验、发药、手术室、病房、库房......
儿科急诊病区主任李洁介绍:“急诊量持续多日高位运行,日均达300至500人次,其中,危、急、重病人比例有所增加,病区床位‘扩容’超一倍,科室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科室医护人员忍受着高烧、头晕、全身酸痛等,都坚持‘轻伤不下火线’,拼尽全力确保每名患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科室所有医护人员都选择义无反顾、坚决要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
从接诊情况来看,患儿多为轻症,高热引起的高温惊厥、急性喉炎、急性肝衰竭等危急重症还是有一定的比例,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孩子抵抗力弱,免疫力差,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被病毒感染,引发肺炎、心肌炎、脑炎甚至会合并出现这些疾病。
“有一小部分阳性患儿还是3个月以内的小婴儿,他们高烧超过39度来看病,有的出现持续惊厥,这么小的婴儿原本不应该出现在医院和病房的,我们看着很是揪心!”儿科医生程云心疼地说道,“自己苦点累点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必须尽全力让他们摆脱病痛,快快好起来!”
为保障新冠患儿救治与诊疗服务,医院调配医护人员全力支援门诊、急诊、住院病区以及ICU等救治工作。
人手不够?那就加班加点。医护中有不少高烧、咳嗽、浑身无力,但是他们从未想过要请假,因为不愿让生病的同事增加负担,大家依然坚持着,坚守着,并肩作战!
药品紧张?那就短期内限量供应、拆袋供应,确保每位患儿就医、用药需求。安排专人每日密切关注药品的动态使用和库存情况,全面掌握药品供应情况,快速完成药品采购,为临床用药提供坚实保障。
截至目前,儿科在科室所有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坚守下,整体运行平稳有序,危急重症的孩子们得到及时、有效救治。(附属六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