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大要闻

当前位置:首页  医大要闻

【喜迎党代会】人事人才工作: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奋力书写发展新篇章

时间:2025-05-21浏览:471设置

学校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省委要求,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事业发展的战略性工程常抓不懈,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动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开启学校事业发展新百年新篇章汇聚坚实的人才力量。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五年来,安医人一路奋楫高歌,积极营造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全面提升人才服务能力和水平,让人才工作跑出加速度,推动人才总量持续增长,素质大幅提升,结构日趋合理,活力竞相迸发,汇聚创新发展的磅礴力量。

坚持党管人才,着力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

五年来,学校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准人才工作大局,把牢人才工作方向,把好人才工作定位,把实人才政策保障,不断把党管人才工作做深做实,不断夯实新时代人才工作之基。坚持从政治高度定位人才工作,成立人才工作办公室和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发挥好院系党组织在人才工作中的基础作用,推动全校上下形成齐抓共管人才工作的合力。

用好大资源,汇聚大合力,构建大格局。五年来,学校不断完善校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工作机制,压实二级学院引才、育才主体责任,建立完善人才引育“周论证-月调度-季研判-中期考核-年底交账”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校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座谈会”“校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调研会”等活动,让高层次人才紧密团结在党的事业周围。积极开好“引才”良方、拓宽“育才”路径、创新“用才”载体、优化“留才”环境,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坚持改革创新,持续激发人才发展新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保障。”

五年来,学校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育政策,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多次迭代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制度,形成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工作体系。先后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人才柔性引进实施办法》《人才双聘管理规定》《“徐叔云讲席教授”聘任办法》《博士后研究人员管理办法》《校内遴选工作实施办法》《“四个一批”优秀青年骨干培养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举措,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五年来,教学为主、教学科研、科研为主三类教师岗位聘任体系不断健全,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多元分配体系不断完善。对C类及以上人才直接认定校聘教授、研究生和博士后合作导师资格,单列研究生招生指标,一次性拨付科研启动经费,人才管理服务的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在硬件保障、生活保障上持续发力,妥善解决人才住房、子女教育、配偶就业问题,全方位消除人才发展的后顾之忧,人才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坚持引育并举,奋力开创人才集聚新局面

五载砥砺前行,以生动照片定格奋斗时刻;五载春华秋实,用翔实数据呈现跨越发展。五年来,学校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抢抓引才黄金窗口期,开展“有组织人才引育”工作,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

全力搭建招才引智平台,加大全球引才力度,连续举办四届引智大会,面向全球开展网络云招聘、云洽谈、云面试,组织赴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20余场“安医系”引才宣介活动;依托安医大上海研究院,加强安徽省长三角人才工作站医学分中心建设,精准对接长三角先发地区医学领域高层次人才资源;开展“引才大使”推荐遴选,充分发挥以才引才、以才荐才作用;创新柔性引才,以特聘教授、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等方式柔性引进人才49人,其中国家级人才24人。

学校依托“高层次拔尖人才工程”集聚资源,对人才开展精准分类、定向引育。五年来,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952人、“国家杰青”领衔人才团队2个,在站博士后135人。自主培养省属高校首个“国家杰青”和“海外优青”,构建起分层科学、路径明确、逐级递进、激励充分的“金字塔型人才梯队,引才品牌日益凸显。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引天下英才而留之。出台《“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实施办法》,将各类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等优势科研资源作为孕育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的重要载体,建立健全团队发现、遴选、培育、支持、评价、激励保障和退出机制,激发团队创新活力。统筹实施“高层次拔尖人才工程”,构建“青年英才-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杰出人才-顶尖人才”五级人才培养体系,选拔校内青年英才24人、学术骨干7人、学科带头人10人、卓越医师38名,支持43人在职攻读博士、124人赴国内外进修,选拔73人参加省级以上师资培养项目,遴选90人到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访学研修,推动校本部和直属附院229名人才互聘。建设教师发展中心,不断健全教师发展培训制度、保障制度、激励制度和督导制度,建立有利于人才全周期、全方位、可持续发展的培训体系。

坚持思想引领,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

学校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引导广大教师心怀“国之大者”,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争当“四有”好老师、努力成为“大先生”,更好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成立教师工作委员会,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配合、单位具体落实、全员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先后出台《教师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标准实施细则》《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师德考核实施办法》《师德失范行为处理暂行办法》等政策举措,印发《师德师风建设文件汇编》,举办师德师风专题线上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开展集中学习教育、警示教育和专项排查治理工作,组织全校教职工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开通举报平台,畅通师德失范行为举报渠道,在教师招聘、人才引进、评优奖励、年度考核、职务晋升、岗位聘用等各项工作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构建政策保障与制度规范相衔接、教育宣传与考核监督相结合的师德师风长效机制。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健全教师荣誉制度体系,持续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围。五年来,学校涌现出一批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安徽省“优秀教师”“最美教师”等教师楷模,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多个荣誉。

学校出台《教职工表彰奖励管理办法》,举办教师节表彰大会、“徐叔云讲席教授”聘任仪式、教职工荣休仪式和入职宣誓仪式等,传承和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积极选树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评选首届“徐叔云讲席教授”8名,选树校级先进集体10个、十佳教师70名、优秀教师343名、优秀教育工作者216名,进一步激发广大教职工立德树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五年来,从政策引才,到平台聚才,再到服务留才,一系列政策落实落地落细、一个个项目部署实施见效,都是学校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布局走出的坚实步履。

学校现有国家级人才17人,省级人才241人,拥有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10个“省115产业创新团队”。一支数量较足、层次清晰、结构合理、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已基本形成,人人渴望成才、努力成才,皆可成才、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正在逐步形成,一批批优秀人才集聚在蠡舟湖畔,必将为学校事业发展和“双一流”创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队伍保障!(人力资源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