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大要闻

当前位置:首页  医大要闻

【喜迎党代会】学校科技工作:创新驱动强发展 勇攀高峰铸新篇

时间:2025-05-22浏览:452设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总数665项、省部级科技平台61个、获省级科技奖励82项、累计横向科研经费到账10.57亿元、获授权发明专利325项……一个个跃动的数字,映照出学校近年来稳重而坚定的科技创新脚步。

科技兴则民族兴。校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科技工作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为教育强国、健康中国和美好安徽建设贡献安医力量。

攻坚战略级项目集群,打造医学创新“策源地”

学校坚持将重大科技项目作为创新驱动的主要抓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支撑,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重大科技基础研究项目,主动承接新兴产业龙头企业技术攻关项目,全面提升学校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2020年以来,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65项,获直接资助经费3.06亿元。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在省属高校率先突破百项;2022年《肝损伤炎症与修复》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实现学校该类项目历史性零的突破;2023年取得163项的历史性突破,其中重点项目2项、联合基金1项、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 项、面上项目78项、青年项目81项,立项数居省属高校首位、全国独立设置医学院校第8位。

注重以“量”的积累推动“质”的飞跃,学校先后获批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资助经费4500万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经费1900万元,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经费1381万元,千万级“大项目”的不断获批立项,成为学校科研实力不断提升的生动注脚。

搭建高能级科创平台,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

学校坚持把培育、发展和提升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抓手,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引领未来前沿技术为目标,不断提升平台基础资源开放服务能力、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和产业发展服务能力。

五年来,学校新增以肿瘤免疫教育部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生命资源保存与人工器官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炎症免疫性疾病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炎症免疫性疾病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为代表的4个部级实验室和21个省级科技平台,涉及医、理、工等多个学科门类,涵盖医学、药学、流行病学、生命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等多个研究领域,数量、层级均位居省属高校第一方阵。

以炎症免疫性疾病安徽省实验室为引领,集聚优质资源、集合优势力量,积极推进国家级科技平台建设。联合温州医科大学共建大分子药物规模化制备全国重点实验室合肥中心,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深度融合,加速大分子治疗药物的研发与转化。积极承接我省重大科技产业创新载体建设,持续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健康大数据与群体医学研究所、医工融合医疗装备创新研究院建设,服务人民生命健康和医疗装备相关产业发展。

产出突破性科研成果,厚植自主创新“压舱石”

学校不断强化基础研究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突出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地位,从科学源头和技术根部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聚焦“卡脖子”诊疗难题,开展潜心研究和集智攻关,不断提升基础研究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原创性成果。《麻风危害发生的免疫遗传学机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麻风固有免疫及获得性免疫缺陷基因,构建了世界上首个麻风发病风险预测模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同时,学校还主持获省科学技术奖82项,其中一等奖8项。

2022年,在世界三大顶级科技期刊《细胞》《自然》《科学》刊发高水平学术论文4篇,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18位、独立设置医学院校第2位。2023年度在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列省属院校首位、全国独立设置医学院校第6位。校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共计发表SCI论文7692篇,入选中国卓越科技论文6412篇,在国内医学院校位居前列。

服务全链条健康产业,跑出成果转化“加速度”

学校坚持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让高价值的成果产出与高效能的成果转化之间无“壁垒”、无“时差”。

深入推进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尽职免责机制、成果赋权改革等3个试点建设,制定《关于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试点方案》系列文件,开展“知识产权快闪诊所”“成果转化门诊”等活动。积极推进新型研发机构、“科里科气”科创驿站和“江淮医谷”未来产业先导区等创新载体建设,打造安徽省医学院校、医疗卫生机构创新成果的产出、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高地。

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充分“链”接安科生物、亿帆生物制药和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资源,持续发挥专业优势承接临床试验研究需求,加快“订单式”研发、“投放式”创新。五年来,获授权发明专利325项,累计横向科研到账10.57亿元,“化合物 RH-1402 在制备抗急性肾损伤药物中的应用”等49项成果成功实现转化,转化金额1825.52万元。

首批赋权转化项目合肥脑纹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获得安徽省首个脑部相关影像分析软件医疗器械二类注册证,产品已正式上市销售。与德铭电子合作开发的“智能移动微创腔镜系统”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果应用于2000多家医疗机构,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构建开放性创新生态,拓展科技合作“朋友圈”

学校坚持开门开放办学方针,深化医教研协同发展模式,将学校发展融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体现“大健康”理念和新科技革命内涵为关键,充分发挥“安医系”健康服务体系的功能作用,促进高质量科技合作繁荣活跃。

创办高端学术品牌“西递科学论坛”,目前已开展公共卫生和基础医学专场;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酒精依赖和滥用研究所合作连续举办3届国际肝病论坛,大力推进国际合作交流和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培养;设立“学术安医”活动平台,邀请肿瘤、心血管、肝脏、中药等多领域专家学者累计开展专题讲座223场。五年来,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牵头完成的国际合著论文达736篇。

学校以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为导向,充分发挥文、理、医、工交叉的学科优势,在党和国家疫情防控、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工作方面发挥智库作用。联合共建省重大传染病研究中心、省药品监管科学研究中心、省医疗保障研究院,有效强化我省医药领域战略科技支撑。

此外,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校地、校企合作,与合肥市、蜀山区和肥西县政府积极推进创新载体建设,与安徽济人药业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安徽医科大学中药配方颗粒研究中心;与中科美菱低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人口健康生物样本库;与科大讯飞、皖仪科技、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多家企业在科研项目、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长效交流机制。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校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科技工作“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展望“十五五”,安医科技工作者们也定将“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以科技强校开启新征程新篇章!(科技产业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