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铜陵路校区弘毅西楼4层,有这样一排宣传电子屏:党建引领要吹响“冲锋号”、医工交叉要摁下“快进键”、人才培养要敲响“奋进鼓”、学院发展要跑出“加速度”……一幅幅动态画面深刻展示了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成长图景,镌刻下学院加速发展的成长年轮。
五年来,全体医工人瞄准国内一流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建设,攻关克坚,砥砺奋进,全力铸就创新发展的崭新篇章。
党建举旗,红色引擎聚力生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
党建工作是强院兴院的“火车头”,高质量党建是“红色引擎”,方向把稳了,事业发展才会蹄疾步稳、行稳致远。五年来,学院坚持以高质量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创建“红医工”党建品牌,将“红色引擎”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学院发展的强劲动力。
筑牢“以高促高”的思想根基。学院党委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积极构建“理论武装+实践育人”双轮驱动机制。通过落实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制定“第一议题”制度,系统学习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创新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堂”品牌活动,组织师生赴金寨、泾县等革命老区开展沉浸式教育,将党史故事分享会、微党课宣讲融入日常教学。五年来,推动7个师生支部与科研院所、龙头企业、职能部门党支部结对共建,探索理论学习成果向育人实效的转化路径,真正让信仰之力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彰显“党旗所指即是育人所向”的红色动能。
锻造“以高促高”的战斗堡垒。只有高质量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才能全面发挥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打通学院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学院打造“学科+年级”纵横结合的党支部矩阵,实施“组织力提升工程”,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构建“入学季温暖认同、学习季传值导行、毕业季树责担当”三季育人全链条思政体系,进一步释放三全育人的活力和效能,提升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双带头人”培育机制,实现教师党支部书记学术党建“双强”全覆盖。近年培育出2个省级样板党支部、1个省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支省级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4个党组织先后被评为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12名党员先后受到党内表彰,形成“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生动局面。
营造“以高促高”的良好生态。高质量抓好正风肃纪,引导党员干部遵纪守法、清正廉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学院坚持挺纪在前、严管厚爱,以巡视巡察整改为契机完善制度文件32项,开展“廉政教育月”系列活动,对招生就业、评奖评优、职称评聘、师德师风建设等重点廉政领域开展专项治理,纵深推进正风肃纪反腐。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扎实的工作作风推进“书记面对面”、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调研并开通书记院长信箱,解决师生诉求40余件,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以清明的政治生态保障学院发展的正确航向。
科技创新,学科前沿勇攀高峰
科技、人才、创新是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学院深入实施“人才强院、学科立院、创新兴院”发展战略。五年来,构建起“人才-学科-开放-成果”四位一体的发展新格局:通过“人才金字塔”工程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以学科交叉融合构建特色研究体系,借力开放交流打通成果转化通道,最终实现教学科研“双轮驱动”的跨越式发展,一步步展现学院在医工交叉领域的创新活力与发展韧性。
筑巢引凤激活“第一资源”。学院实施“人才金字塔”工程,五年间教职工规模增长近165%,形成“4名C类人才+35名D类人才”的高层次人才矩阵。通过“引育用”三维联动,培育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级领军人才1人,6人次跻身斯坦福“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特别打造的“黄大年式教师培育团队”已成为学院教学科研先锋队,其中2名“教坛新秀”获省级表彰,彰显了“以才兴院”的倍增效应。
攀峰登顶构建“学科高原”。实现从“2个本科专业”到“5个本科专业”的跨越式发展,建成包含2个省级平台在内的5个科研载体。医学诊疗技术与器械学科特色凸显,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持续攀升至全球排名151位,材料科学、化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1%行列。在3D打印、医疗器械等前沿领域形成的特色研究方向,使学院成为省内医工交叉研究的重要支点和创新基地。
开放融通打造“创新共同体”。创新构建“一会一沙龙多论坛”学术交流体系,2024年协办3场全国性学术会议和多场省级活动。与上海交大等高校开展合作,联合中健三维等18家企业共建实践基地。“琦元”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品牌效应持续释放,推动医工融合成果进入转化通道,实现“学术圈”与“产业圈”的紧密对接。
深耕厚植收获“教研果实”。教学科研呈现“量质齐升”态势,五年内,出版教材5部,斩获3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32项省级质量工程、39项横向课题、26项专利授权、300余篇高水平论文,科研经费超3000万元,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协议1份,参与制定3D打印医疗器械行业标准,拉动学院“新工科”建设进入快车道。
匠心育才,人才培养坚守初心
2023年9月,生物医学工程学院4支代表队斩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实现了获得该赛事最高奖的医科类院校“0”到“1”的突破。这是学院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本科生导师制为核心,以学科竞赛为抓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交出的一份新时代医工交叉人才培养的优异答卷。
“3+5”模式锻造人才培养新范式。学院自2021年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连续四届本科生导师制100%覆盖,创新“项目-团队”“校企-合作”“指导-成果”三大培养模式。学院通过导师制,根据新生的特长、兴趣进行“画像”,量身定做个性化教育“菜单”,以“学科+课题+竞赛”的形式,让各有所长的学生各有所强,思想引领、专业基础、科创思维、创新发明、成果转化五个维度贯穿学生“入学-成长-就业”全过程。
“教赛融合”模式催生人才培养新动力。学院坚持强化对学科竞赛的顶层设计,组建“党员导师+学生党员”帮扶团队,形成“师带研、研带本、高带低”的朋辈教育培养模式。构建校内学科竞赛实践实训平台,组织师生一对一、一对多辅导,重点瞄准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物理竞赛等A类赛事,覆盖生物医学工程比赛、智能汽车竞赛等重点专业赛事,通过“赛教融合”实战方式,形成了“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良性生态。
“医工融合”结出人才培养新成果。学院聚焦医工交叉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持续推进访企拓岗、坚持“走出去”“引进来”融合,借助“医+X”就业成长沙龙等特色育人品牌,深化校企合作,让更多的企业工程师站上讲台,利用导师横向课题和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拓宽就业实习岗位,让更多的学生到操作间里学技能、长才干。近五年,学院育人成效显著,毕业生质量得到用人单位充分肯定,初次去向落实率均在94%以上,升学率稳定在40%以上(2024年双一流高校占比60%),其中7名学生携笔从戎;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安徽省十佳百优大学生等省级以上表彰3人次;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300余项(其中国家级竞赛获奖112项),超过1500人次。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又疾驰。回望校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学院事业发展进程,党建举旗定向,聚焦医工融合,坚守匠心育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秉承“新工科+新医科”协同育人理念,聚焦“卡脖子”关键技术,瞄准医工交叉创新高地,努力将学院建设成我校医工交叉融合的典范和国内一流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培养更多“能医善工”的高素质复合人才。(生物医学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