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至8月,精神卫生与心理科学学院以心理健康服务为核心主线,构建“专业赋能-创新延伸-全域覆盖”的三维实践体系,将心理学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形成独具特色的“心理+”乡村振兴模式。
专业心理干预:筑牢乡村心理健康防线
学院组建多支专业实践团队,以科学心理干预技术为基石,针对乡村重点人群开展精准服务。“伴星者”实践团在霍邱县黄泊渡村创新“艺术疗愈+职业启蒙”模式,通过彩泥全家福制作、梦想小火车职业畅想等活动,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帮助60余名留守儿童建立自我认同;“暖心向阳”团队在岳西县毛尖山乡构建“心理课堂-感统训练-艺术表达”三维干预体系,设计情绪温度计、趣味感统游戏等12类特色课程,让儿童在创作中完成情感疏导;“心光医教”团队则建立城乡联动机制,同步服务阜阳乡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医护子女,搭建“医教协同”服务平台,实现专业心理资源的高效配置。
创新疗愈延伸:传统与科技的双向赋能
在专业服务基础上,团队突破传统框架,形成文化赋能与科技赋能的双重延伸路径。“伴星者”团队将非遗漆扇制作引入心理疗愈,通过“飘漆”技法让儿童在创作中表达情感,同时结合影视疗愈精选成长主题影片,在沉浸式体验中完成心理疏导;“海默之家”团队针对阿尔茨海默症防治,构建“量表筛查+生物检测+影像评”估三级数字化防控体系,完成200余人次认知功能筛查并建立乡村云端健康档案,实现早筛早诊的科技赋能。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拓展了心理服务的边界,更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转化为心理健康促进的新动能。
全域服务覆盖:构建乡村心理支持网络
此次实践服务突破儿童群体局限,形成了覆盖多年龄层的立体服务网。“岳见心声”团队为乡村老人开设“健康夜校”,通过情景模拟、互动游戏等方式普及慢性病管理知识,服务老年群体100余人次;“职向标”团队运用心理学专业决策理论,为500余名高中生设计可视化志愿填报指南与职业测试课程,构建“自我认知+场景体验+技能指导”的生涯规划体系;“心光医教”团队针对医护群体创新“亲子信箱”平台,通过书信交流改善亲子关系,形成医院-家庭-学校的心理支持闭环,真正实现了心理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落地。
心理赋能实践:专业力量与乡村发展的同频共振
在提供心理服务的同时,实践团将专业优势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岳见心声”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拍摄助农短视频,通过电商平台推广岳西翠兰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实现心理服务与产业振兴的有机衔接;各团队通过城乡联动机制,让青年学子在服务中理解乡村需求,在农事劳动中检验专业知识,形成“服务-学习-成长”的良性循环,既解决了乡村实际需求,又培养了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专业人才。
据统计,本次实践累计开展心理团辅120余场,服务留守儿童260余人次、老年群体200余人次;建立阿尔茨海默症云端健康档案200份,完成认知筛查200余人次;拍摄助农短视频15条,带动农产品线上销售额增长40%;通过“亲子信箱”改善医护家庭亲子关系问题57例;运用专业理论助力中学生升学决策满意度提升65%。这场以心理健康服务为主线、多维延伸的实践,充分展现了学院的专业特色与社会担当,不仅为乡村不同群体提供了精准心理支持,更探索出专业力量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学院未来将深化与地方政府、医疗机构、教育部门等合作,通过定期回访、资源对接、模式输出等方式建立长效机制,确保专业服务持续赋能乡村发展。(精神卫生与心理科学学院 李清月)